北约简史(北约简史的最新相关信息)

商盟百科网 2023-01-27 22:13 79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北约简史,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北约简史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在欧洲复兴过程中,美国为了扩张实力,在欧洲拼凑了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美、英、法、荷、比、卢、加、挪、冰岛、葡、意和丹麦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公约规定:“进行集体防御”,当一国遭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1949年8月条约生效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简称“北约”。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1982年先后加入。它有统一的军队,艾森豪威尔曾被任命为最高司令官。北约成立以来的主要活动包括,通过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就国际重大政治问题密切磋商、协调立场;在军事方面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略和行动计划;同时每年举行各种军事演习。
  北约的东扩

  北约1949年成立之初共有12个成员国,后经过4次扩大。1952年,希腊、土耳其加入;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1982年西班牙成为北约第16个成员国。冷战结束后,北约于1994年1月决定向前华约组织成员国扩大。1999年3月,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完成了北约在冷战结束后的第一次扩大。同年4月,北约华盛顿首脑会议制订了“加入行动计划”,决定继续吸收中东欧国家加入该军事集团。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等7国今年将正式加入北约,这将使北约成员国增至26个。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称“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简称“北约”。是战后美国为了维护其在欧洲的霸权地位,联合西方国家建立的军事政治组织。
  1949年4月4日,美、加、比、法、卢、荷、英、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6日、西班牙于1982年正式加入该组织。1996年接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
  1991年12月,北约首创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原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3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7a64e4b893e5b19e31333231623538委员会。1994年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同中欧、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方案。1997年5月,为“把北约与伙伴国的政治军事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欧洲和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国家与伙伴国家外长共同决定成立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
  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英文简称NATO。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至1992年共有16个成员国,增加了土耳其、希腊、德国、西班牙。总部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军事力量。
【成立日期】 1949年4月4日。
【宗 旨】 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
【成 员】 19个(2001年):比利时、冰岛、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卢森堡、美国、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波兰、匈牙利、捷克。
【主要负责人】 北大西洋理事会荣誉主席由各成员国外交部长轮流担任,任期1年。现任秘书长乔治·罗伯逊(George Robertson,英国人),1999年10月14 日就任。现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圭多·文图罗尼( Guido Venturoni,意大利人)将于2002年6月卸任,由哈拉尔德·库雅特(Harald Kujat,德国人)继任。现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约瑟夫· 罗尔斯顿(Joseph Ralston,美国人),2000年5月3日就职。
【总 部】 比利时布鲁塞尔。地址:NATO HQ,1110 Brussels,Belgium。电子信箱natodoc@hq.nato.int。 网址www.nato.int。
【出 版 物】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评论》(NATO Review),用英、法、荷、德、意、西文(双月刊),丹、希、葡、土文(季刊),冰、挪文(年刊)编辑出版。
【组织机构】 (1)北大西洋理事会(North Atlantic Council),亦称北约理事会,即部长理事会,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外长组成,必要时国防部长、财长甚至政府首脑也可与会。每年两次例会。在部长理事会休会期间,各成员国大使级常驻代表负责理事会日常工作。(2)防务计划委员会(Defence Planning Committee),由参加北约防务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法国于1966年7月1日退出军事一体化机构,1995年12月起参加国防部长会议和军委会会议,但仍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西班牙于1982年加入北约,但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1997年12月2日,在北约秋季理事会上,西班牙因其在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得到保证,宣布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冰岛因无军队不参加上述委员会),每年开会两次,负责审议北约防务政策和军事计划。1966年北约又设立专门负责核防务政策的核计划小组(Nuclear Planning Group, 法、冰未参加)。1968年,除法、冰之外的北约欧洲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非正式的北约"欧洲小组"。(3)国际秘书处(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负责北约会议的筹备。秘书长除领导秘书处外,也是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核防务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的主席。(5)军事委员会(Military Committee),系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由参加军事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总参谋长组成。每年约开会三次,负责就北约防务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并对下属各主要战区司令部实施领导。军委会主席由军委会成员推选,任期3年。其日常事务由各国总参谋长任命的常驻军事代表组成军事代表委员会负责办理。军委会下设国际军事参谋部,负责实施军委会的政策和计划,此外还设有3个军事指挥机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美国-加拿大地区计划小组。(6)北大西洋议会(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这是北约19个成员国及17个联系国议会间组织,议员由各国议会指定,名额按国家人口比例分配。议会宗旨是鼓励各国议会间的合作,密切各国议会与北约机构的联系,推动实现北大西洋公约的目标。议会每年召开两次全会。
北约"和平伙伴国"目前有:罗马尼亚(1994.1.26)、立陶宛(1994.1.27)、爱沙尼亚(1994.2.2)、乌克兰(1994.2.8)、斯洛伐克(1994.2.9)、保加利亚(1994.2.14)、拉脱维亚(1994.2.14)、阿尔巴尼亚(1994.2.23)、摩尔多瓦(1994.3.16)、格鲁吉亚(1994.3.23)、斯洛文尼亚(1994.3.30)、阿塞拜疆(1994.5.4)、芬兰(1994.5.9)、瑞典(1994.5.9)、土库曼斯坦(1994.5.10)、哈萨克斯坦(1994.5.27)、吉尔吉斯斯坦(1994.6.2)、俄罗斯(1994.6.22)、乌兹别克斯坦(1994.7.13)、亚美尼亚(1994.10.5)、白俄罗斯(1995.1.11)、奥地利(1995.2.10)、马其顿(1995.11.15)、瑞士(1996.12.11)、爱尔兰(1999.12.1)、克罗地亚(2000.5.25)和塔吉克斯坦(2002.2.20)。马耳他于1995年4月26日加入,1996年10月30日退出。波兰、匈牙利、捷克分别于1994年2月2日、8日、3月10日加入该计划,1999年3月12日正式加入北约后退出该计划。
【主要活动】进入90年代后,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北约迅速调整战略,以“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通过北约东扩和推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竭力向中东欧和前苏地区拓展影响,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991年5月28~29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决定:用“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大幅度精简部队,组建一支由7个军组成的主力防御部队、一支7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和各成员国武装力量组成的后备部队,以构成北约新的三层次防御体系。11月7~8日,北约在罗马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北约新战略概念》,对北约军事战略作出重大调整,放弃“前沿防御战略”,从过去主要对付苏联转向“预防冲突和处理危机”;缩小部队规模,提高其灵活、机动和快速反应能力;调整“灵活反应战略”,削减核武器,但仍将保持一定的核威慑力量。会议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邀请苏、波、匈、捷、保、罗和新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参加将于12月举行的首次特别外长会议,以确定双方在政治、安全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关系。12月9日,北约举行16国外长会议,次日同原华约国家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以及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外长联合举行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北合会”)第一次会议。北合会发表了《关于对话、伙伴关系和合作的声明》,决定加强北约和原华约成员国的联系机制,每年举行一次成员国外长会议,每两个月举行一次大使级会议。声明还确定了双方的合作范围,其中包括防务计划、军控、军转民、科技和环保等。
1993年6月10~11日,北约部长理事会春季会议和北合会外长会议相继在雅典召开。北约部长理事会发表声明,称北约愿向在波黑执行任务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空中保护。1994年1月10~11日,北约16国在布鲁塞尔召开苏联解体后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主要讨论了北约在新形势下的新战略和内部调整,与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关系以及波黑冲突等问题。会议提出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发表了《首脑会议声明》。1995年5月31日,在北合会外长会上,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宣布俄正式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签署了北约与俄的《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定期公开磋商制度框架文件》。科济列夫还发表讲话表示俄仍反对北约东扩,称北约东扩“既不符合俄罗斯国家安全利益,也不符合整个欧洲的安全利益”,“北约作为唯一的军事集团与建立统一的欧洲潮流背道而驰”。12月5日,北约部长理事会通过北约东扩的研究报告并批准西班牙外交大臣哈维尔·索拉纳出任北约秘书长。法国外长德沙雷特在会议上宣布,法国决定加强同北约的关系,重新参加北约军事委员会和国防部长会议,但并不意味着法国参加北约的军事一体化组织。随后,北约举行1979年以来首次外长和国防部长联席会议,正式批准向波黑派出由北约指挥的、6万人组成的多国部队,以监督波黑和平协议执行。这是北约历史上在非成员国领土上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4个非北约成员国也参加了多国部队。1996年6月3日,北约部长理事会春季会议在德国柏林举行,决定建立一支多国多兵种联合特遣部队,同意西欧盟国在美国不派地面部队参与的情况下,以西欧联盟名义动用上述部队,并可使用北约参谋、情报、通讯、运输和后勤等设施,对外实施维和、人道援助等行动。这也是北约建立欧洲防务特性的主要内容。
1997年3月20~21日,美俄总统就北约东扩、军控和双边经贸合作在赫尔辛基举行特别首脑会议。双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各持已见,但均表达一e69da5e6ba907a6431333231623539定的合作愿望。俄不再坚持签署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北约-俄罗斯双边关系文件,同意北约提出的,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签署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协议。5月27日,北约16国领导人、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巴黎正式签署《北约与俄罗斯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础文件》。文件申明,双方均不把对方视作潜在敌人,努力增进彼此信任;加强在欧洲安全、维和、军控、反恐怖、反走私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建立由北约秘书长、俄罗斯代表、北约成员国代表组成的俄罗斯-北约常设联合理事会,每年至少举行两次外长和国防部长会议,每月举行一次大使级会议,就双边安全问题进行磋商,但有关决定需在一致同意的情况下作出;北约表示“不打算、没理由、无计划”在新成员国领土上部署核武器和向新成员国派驻作战部队,但不放弃在新成员国进行军事演习和拥有最低限度军事设施的权利。5月29~30日,北约外长春季理事会在葡萄牙辛特拉举行,决定成立“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以取代北合会,强化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还主张加强北约与地中海国家的联系,并决定为地中海沿岸国埃及、以色列、约旦、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亚六国培训军事人员。7月8~9日,北约成员国在马德里举行首脑会议,一致决定立即与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举行入约谈判,在1999年北约成立50周年之前完成法定批准手续。会议通过的《北约东扩宣言》称,北约绝不会把任何欧洲民主国家排除在外,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将是第二轮东扩的候选国。北约首脑会议还通过了北约-乌克兰特殊伙伴关系宪章。会议期间,“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举行首次首脑会议。12月2日,北约秋季国防部长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由于英国在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问题上对西班牙作出让步和希、土在爱琴海制空权问题上达成妥协,北约内部机构改革向前迈出重要的一步。会议决定将北约军事指挥机构层次由四级减至三级,各类司令部由65个裁减至20个,并决定98年6月北约驻波黑维和部队使命到期后,在波黑继续保持一定规模的军事存在。西班牙因其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要得到满足,决定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6日,北约外长秋季理事会在布鲁塞尔举行。16国外长与波、匈、捷三国外长正式签署波、匈、捷加入北约的议定书,并批准了12月2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就精简军事指挥系统、延长北约驻波黑部队使命等达成的协议。
1998年5月28日~29日,北约外长春季理事会在卢森堡举行,主要讨论了科索沃、印巴核试验问题。北约16国还与28个伙伴国举行了“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外长会议。6月14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表示,一旦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国际和平使命受挫,北约将动用军事手段。10月13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分阶段实施有限空中打击的“可行动命令”。北约秘书长索拉纳称,此含义是北约16国已将对南采取军事行动的决定权交给北约欧洲盟军司令。12月1日,荷兰议会上院批准北约东扩议定书。至此,自加拿大于1998年2月4日第一个批准该议定书后,北约16国立法机构均已履行接纳波、匈、捷三国入约的法律手续。12月8~9日,北约外长秋季理事会在布鲁塞尔举行,主要讨论了北约新战略。美国强调面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际恐怖活动、地区和种族冲突的威胁,北约新战略除坚持集体防御原则外,还应包括“捍卫共同利益”;北约对外军事干预只要符合联合国宪章,不一定非要安理会授权。法等西欧国家认为“共同利益”的解释弹性太大,强调“区外”干预不能无限度,北约对外干预不应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德外长菲舍尔再次表示希北约逐步改变核威慑战略,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加拿大、丹麦和挪威对德主张表示支持,但美、法、英坚决反对。与此同时,“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举行外长会议,通过了1998年至2000年行动计划。欧盟轮值主席国奥地利外长许塞尔同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举行了欧盟-北约首次会晤。
1999年3月12日,北约在美国密苏里州举行仪式,正式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入盟。三国表示,加入北约是为了寻安全保障,使自己实现“回归欧洲”的目标。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对三国入约表示欢迎,并表示这不会是最后一批,因为北约东扩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进程。3月24日~6月10日,北约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联盟进行了大规模空袭。除美国、加拿大外,西欧13个盟国除希腊因自身利益不主张动武外全部参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比利时、丹麦、挪威、葡葡牙10国直接参战,冰岛、卢森堡虽无空军,但也通过出资或提供机场等形式予以支持,奥地利、瑞士、瑞典等传统中立国也对北约行动表示支持。3月24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北约空袭南联盟,指责这是公开的侵略行为,决定立即冻结同北约的关系,召回俄驻北约的军事代表,暂停参与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4月21日,捷克、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匈牙利作出了向对南联盟实施军事行动的北约部队开放领空、陆路、水路的决定。22日,罗马尼亚宣布向北约开放领空。4月23日~25日,北约19个成员国同“和平伙伴关系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华盛顿举行首脑会议,庆祝北约成立50周年。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因抗议北约轰炸南联盟拒绝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科索沃局势,通过和发表了《关于科索沃的声明》、《华盛顿宣言》、《北约战略概念》等文件。《北约战略概念》的内容主要是:(一)关于北约的宗旨。强调北约在坚持“集体防御”职能的同时,基于在“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共同价值观”,将“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二)关于风险和威胁。认为欧洲-大西洋地区内外的一些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种族和宗教对立、领土争端、政策不当或失误、侵犯人权以及国家瓦解等可能引发地区局势动荡;该地区之外存在着“核、生、化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危险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三)关于联合国的作用。承认联合国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义务,在维护欧洲-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方面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会议期间,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施罗德等领导人表示,北约绕开联合国对南联盟采取的军事行动是“特例”,不是“先例”,不能推而广之。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的袭击。同日,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秦华孙表示,中国对这起事件感到十分震惊,强烈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反联合国宪章轰炸我使馆的野蛮行径,并要安理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此事。同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发表声明称,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使馆“纯属意外”,北约将对这一“灾难性的错误”进行调查。北约向死难者家属及中国政府表达“深深的歉意”,但北约不会因此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除非南联盟同意北约提出的停止轰炸的条件。5月9日,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强烈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指出北约的这一行径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也是对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肆意践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对此承担全部责任。6月9日,北约与南联盟就南联盟军队从科索沃撤出签署协议。10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在布鲁塞尔宣布,由于南联盟已开始从科索沃撤军,北约暂停对南轰炸。20日,索拉纳发表声明称,由于南联盟军队和警察已全部撤出科索沃,北约决定正式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12月2日,北约召开防务计划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会议,并发表公报称,北约的核力量将继续为“保卫和平、预防强权和各种形式的战争”服务。会议呼吁俄罗斯批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并开始进行第三阶段谈判。12月15日,北约在布鲁塞尔总部召开秋季外长理事会。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代替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欧洲安全与西欧防务特性、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科索沃、车臣局势等问题。北约对欧盟在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上作出的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决定表示欢迎,但强调欧盟联合防务计划不应与北约背道而驰,而应促进大西洋两岸关系,要欧盟对北约中的六个非欧盟成员国土耳其、挪威、冰岛、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一视同仁。
2000年2月15~16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对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双方恢复了中断近一年的联系。5月3日,约瑟夫· 罗尔斯顿接替克拉克出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18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在访问芬兰时表示,欧盟与北约之间的关系应是坦率和透明的,欧盟建立与北约并行的结构无论从经济上、军事资源和计划能力方面都是不明智的。罗同时表示,美考虑从科索沃撤军将使北约组织受到削弱。18~19日,"北约在未来欧洲中的作用"会议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举行,美、英、法及9个申请加入北约的国家外长和国防部长与会。9个申请国外长发表联合声明要在2002年吸收它们入北约。5月24~25日,北约外长理事会、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北约-乌克兰理事会、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相继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在北约外长理事会上,美通报了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设想,但未能消除欧洲盟国的疑虑。俄外长伊万诺夫参加了中断一年多的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会议,双方重申致力于建立坚固、稳定和持久的合作关系,北约方面提出尽快在莫斯科设立北约联络处。克罗地亚正式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6月5日,俄总统普京访问意大利时提议,俄与欧盟和北约共建全欧非战略性导弹防御系统。7日起,北约和波罗的海地区的11个国家在波罗的海海域举行为期10天的海上军事演习。10日,美国防部长科恩在维尔纽斯与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三国国防部长就北约东扩和地区安全问题举行会谈时表示,北约东扩的步伐不会停止,俄罗斯对北约的决定没有否决权。12月5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美国防部长科恩警告说,如果处理不好欧盟快速反应部队与北约的关系,将会削弱美国与北约和北约与欧盟之间的关系,北约有可能变成"历史遗迹"。 14日,美总统布什的外交顾问、负责北约东扩事务委员会主席布鲁斯表示,北约将争取使所有申请国在2010年前加入该组织。14~15日,北约外长理事会、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北约-乌克兰理事会、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分别在布鲁塞尔举行。北约外长理事会主要讨论了北约与欧盟两个机构在防务领域的关系问题,强调欧洲防务不是建立一支欧洲军队,双方将以华盛顿首脑会议确立的原则为基础处理两机构间的关系,并初步商定双方的会晤机制。因土耳其的坚决抵制,会议未能就欧盟共享北约指挥系统问题达成一致。北约与俄就进一步恢复双边关系举行了会谈,并就北约在俄开设联络处一事达成一致。
2001年1月,北约与欧盟建立"常设磋商安排",规定双方外长每年开会两次,大使级会议每季度召开3次。2月20日,北约驻俄新闻处成立,北约秘书长罗伯逊赴莫斯科出席仪式。5月28日至6月1日,北约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办民事应急计划和军民两用合作培训班,哈和其它中亚邻国均派员参加。5月29~30日,北约春季外长理事会、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北约-乌克兰理事会、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分别在布达佩斯举行。外长理事会主要涉及马其顿危机、巴尔干地区和平、北约与欧盟合作以及导弹防御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北约各国重申了对东南欧安全与稳定的承诺。北约秘书长罗伯逊称,北约曾为结束欧洲的分裂发挥了关键作用,现在正在为拉近欧洲大陆各国的距离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会议期间,北约与欧盟举行第一次正式部长级会议,就加强合作和采取联合行动的可能性进行了磋商。6月7~8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主要讨论了北约内部的欧洲防务特性和导弹防御等问题。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美拟研发导弹防御系统向盟国作了进一步解释,但未能完全消除盟国疑虑,各国决定就此继续进行磋商。6月12日,北约军事委员会与欧盟军事委员会在北约总部举行第一次会议,由北约军委会主席文图罗尼和欧盟军委会主席哈格兰德共同主持,双方主要就发展安全合作交换了有关情况。6月13日,北约特别首脑会议在北约组织总部举行,主要讨论了北约下一轮东扩、马其顿安全形势以及北约军事力量现代化等问题。北约秘书长罗伯逊重申将在2002年11月北约布拉格峰会上实现第二轮东扩。8月22日,北约应马其顿总统要,向马派出3500人的部队,执行名为"收获行动"的维和使命,负责监督停火和收缴并摧毁阿族战斗人员的武器。9月12日,北大西洋理事会就发生在美国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事件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国际恐怖主义,并表示准备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款对美国进行支援。随后,北约又分别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发表联合声明,对9·11恐怖袭击事件予以强烈谴责。9月27日,北约宣布,"收获行动"已顺利完成,应马其顿总统要,以德国部队为主的北约"红狐行动"即日实施,为期3个月,到期后视情可延期。10月2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宣布北约正式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款,支援美国对阿富汗反恐军事行动。北约欧洲成员国于10月7日向美国本土派遣预警飞机并提供空中走廊,支持美反恐军事行动。10月3日,俄总统普京首次访问北约总部。11月21至23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就北约与俄发展新型伙伴关系一事赴俄活动,并向俄总统普京提交了关于双方在反恐等领域进行深化合作的一揽子建议。12月6日、7日,北约秋季外长理事会在布鲁塞尔召开,重点讨论了北约与俄建设新型关系问题。同期召开的北约与俄常设联合理事会发表声明称,双方将在北约-俄罗斯双边关系基本文件基础上,在2002年5月北约春季外长理事会之前建立一个包括磋商、合作、共同决策以及共同行动的新机制。该机制的性质和涵盖范围有待双方在今后几个月内通过谈判确定。北约秘书长罗伯逊表示,新机制将使俄成为北约的"全面伙伴",俄外长伊万诺夫称,此举是双方关系中一项"意义深远的变化"。但美国务卿鲍威尔强调北约将在所有问题上保持其独立决策和行动权,不会在任何问题上给予俄否决权。12月7日,北约宣布,应马其顿总统要,在马其顿的"红狐行动"将延长3个月,直至2002年3月26日。12月18日、19日,北约国防部长会在布鲁塞尔召开,讨论了反恐、加强北约应对新型危机的能力和发展北约与俄关系等问题。

大西洋联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的直接产物,是战后国际关系冲突和合作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半个多世纪的冷战历史中,伴随着冷战进程的起落,北约组织作为西方国家战后推行其冷战政策的军事——政治工具,其发展历程深深地打上了这一时代的烙印。具体反映在北约建立后的发展历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北约的政策方针、对外战略以及组织机制等,都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本书叙述了自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订立后,北约组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北约组织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的冷战斗争,作为西方国家战后最大的军事——政治冷战工具,北约在贯彻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实施冷战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对两极冷战格局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冷战中,北约组织自身也发展并形成了一整套组织机制、对外决策与实践的程序,形成了独有的军事——政治行为方式。冷战结束后,北约组织仍然存在,并在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格局中发挥作用,对此人们拭目以待。

第一章 美苏冷战格局与欧洲联合

第一节 冷战对峙与欧洲

一、雅尔塔体系下的欧洲

二、欧洲的衰落

三、美苏冷战与欧洲

第二节 战后初期的欧洲联合

一、欧洲联合的历史与现实

二、《敦刻尔克条约》签署

三、“贝文计划”

四、西欧联合中的合作与矛盾

第三节 欧洲安全与防务联合的发展

一、“里约热内卢模式”与《联合国宪章》

二、美苏冷战与西欧联盟的发展

三、《布鲁塞尔条约》及其作用

第二章《北大西洋公约》的诞生与大西洋联盟

第一节 美国对欧政策的调整与大西洋联盟的出台

一、美国与大西洋联盟的酝酿

二、“范登堡修正案”

三、“五角大楼协定”与“华盛顿文件”

四、西欧国家与加拿大的联盟政策

第二节 北约的创立与泛大西洋主义

一、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二、泛大西洋主义

三、北约军事——政治职能的确立及其作用

四、朝鲜战争与北约的进一步扩展

第三章 北约创建时期的组织机构及其发展

第一节 北约领导体制的深化

一、 北约机构的调整与职能的深化

二、里斯本会议与“里斯本决议”

三、北约政治领导体制的形成与深化

第二节 北约政治协商制的提出与确立

一、北约成员国联合实践的深化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三智者委员会”及其报告

三、政治协商体制的确立及其实践

第三节 北约安全防务体系的建设与深入发展

一、北约安全防务的提出与发展

二、北约盟国安全防务思想与实践的矛盾

三、北约安全防务的调整

第四章 冷战对抗中的北约

第一节 北约的扩张

一、联邦德国与北约

二、《巴黎协定》

三、欧洲军事、政治对抗与苏联

四、欧洲军事对抗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50年代后期的冷战与北约

一、《柏林宣言》

二、北约的冷战政策

三、“柏林墙事件”与北约

第三节 北约军事战略的发展

一、“前沿防御战略”的调整

二、“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延伸及其发展

三、“雅典方针”与核战略

第五章 北约的危机与发展低潮

第一节 北约面对外来危机的困境

一、古巴导弹危机及其对北约的冲击

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及其对北约的影响

三、美国陷入越战泥潭

四、“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与北约

第二节 北约内部分歧与矛盾的发展

一、英美对外战略的矛盾

二、北约成员国在核事务上的分歧与斗争

三、北约领导权之争与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第三节 北约边缘地带的矛盾及其激化

一、“塞浦路斯危机”

二、爱琴海之争与希土矛盾的发展

三、马耳他独立与北约

四、北欧盟国与北约安全战略实践中的矛盾

第四节 北约冷战政策的调整

一、“布鲁塞尔决议”

二、“哈默尔实践”与“哈默尔报告”

三、从“大规模报复战略”到“灵活反应e69da5e887aa7a6431333231623538战略”的转变

四、东西方谈判与北约新发展

第六章 70年代国际缓和与北约新态势

第一节 美欧新联盟关系

一、美国对北约政策的调整

二、美欧关系的发展与“欧洲年”

三、北约与新“大西洋关系宣言”

第二节 华约和北约的斗争与角逐

一、欧安会之争与北约

二、“赫尔辛基最后文件”与欧安会续会

三、美苏裁军斗争与北约

第三节 北约政治结构调整的延续

一、“挑战现代社会委员会”与北约社会职能的扩大

二、北约武器标准化运动

三、“双轨制政治”决策

第四节 北约对外新战略的制定与调整

一、 美国与冰岛防御协定的修正

二、希腊退出北约军事防务体系与北约的战略调整

三、北约新防务安全方针

第七章 美苏对峙加剧与强势北约

第一节 美苏军备新竞赛与北约安全战略

一、苏联侵阿事件与北约

二、阿拉伯海与波斯湾之争

三、北约的新强势外交

第二节 北约军事一政治组织的加强

一、北约框架下的法国防务实践

二、北约加强土耳其防务

三、希腊重回北约

四、北约联盟框架下的“西欧联盟”

第三节 北约的新扩展

一、西班牙加入北约

二、北约扩展战略的新态势

第八章 雅尔塔体系结束后北约及其变化

第一节 冷战结束的国际局势变革

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欧洲政治变迁

二、北约与苏联、东欧剧变

三、两德合并与北约

第二节 欧洲军事对抗局势的结束

一、伦敦会议

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三、华约的解散

第三节 北约新战略调整

一、美国的“新大西洋主义”

二、超越“前沿防御战略”

三、“人道主义干预”方针

第四节 北约联合的扩大与对外扩展

一、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二、北约及其“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三、北约防务范围扩大与域外行动

第九章 北约东扩的现实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北约东扩方针的确立

一、《北约东扩报告》

二、马德里首脑会议

三、华盛顿会议与北约东扩

第二节 北约东扩实践的深入

一、波兰、捷克、匈牙利与北约

二、中欧、东欧等其他国家与北约东扩

第三节 北约东扩存在的问题

一、俄罗斯因素

二、北约内部分歧

三、国际和平因素的制约

第十章 北约的发展与未来

第一节 北约战略调整与全球安全新定位

一、北约与巴尔干冲突

二、“9·11事件”与北约新安全任务

三、布拉格会议与北约的反恐战略

第二节 北约与新世纪的热点战争

一、北约与阿富汗战争

二、北约与伊拉克战争

三、北约面对多元化格局

第三节 北约发展的未来

一、世界新秩序下的北约战略

二、北约的未来

北约简史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大的多国联盟军事集团组织,1949年在华盛顿成立。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现已由原先的12个缔约国增至19个,势力遍及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地区。北约麾下有美、英、德、意等西方军事列强,拥有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全球一流水平的超级武器,其军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团体无法匹敌的。
现有19个成员国:比利时、冰岛、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卢森堡、美国、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波兰、匈牙利、捷克。北约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北约军事组织系统包括:1.北约最高军事机构北约军事委员会:2.军事委员会的执行机构国际军事参谋部;3.北约最主要的军事指挥机构欧洲盟军司令部;4.北约另一个重要的军事指挥机构大西洋盟军司令部;5.北约第三个重要军事指挥机构海峡盟军司令部;6.其他军事机构和辅助机构。

北约组织简介

北约组织的成立
在欧洲复兴过程中,美国为了扩张实力,在欧洲拼凑了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美、英、法、荷、比、卢、加、挪、冰岛、葡、意和丹麦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公约规定:"进行集体防御",当一国遭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1949年8月条约生效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简称"北约"。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1982年先后加入。它有统一的军队,艾森豪威尔曾被任命为最高司令官。北约成立以来的主要活动包括,通过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就国际重大政治问题密切磋商、协调立场;在军事方面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略和行动计划;同时每年举行各种军事演习。

北约的东扩
北约1949年成立之初共有12个成员国,后经过4次扩大。1952年,希腊、土耳其加入;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1982年西班牙成为北约第16个成员国。冷战结束后,北约于1994年1月决定向前华约组织成员国扩大。1999年3月,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完成了北约在冷战结束后的第一次扩大。同年4月,北约华盛顿首脑会议制订了"加入行动计划",决定继续吸收中东欧国家加入该军事集团。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等7国今年将正式加入北约,这将使北约成员国增至26个。

北约东扩、华约瓦解之根源

北约东扩是一件大事,也是50年的大事,就是说北约从1949年成立以来,已经是50多年了。那么他能击败华沙条约组织,能把他的战7a64e58685e5aeb931333231623538线推进到前苏联的领土,竟然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核战争,兵不血刃,真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北约东扩
这次北约东扩是第二次,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版图那,前面的东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版图呢,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按学理解释北约东扩实际已经有五次了,为什么我们说是第二次呢?那就应该是说是在华约瓦解之后的第二次东扩。那么为什么北约在华约瓦解后又要扩张呢,让我们从地理环境上来理解吧。
北约的第一次东扩,推进战线700公里
起先,我们把欧洲分为了两个部分,那就是我们所讲的"东欧"和"西欧"。1999年的东扩,就有三个国家加入了北约--捷克、匈牙利、波兰,而波兰这个国家恰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可以用这么一句话说:法西斯德国侵略了波兰,而斯大林却不能拭目以待,也趁机加入瓜分波兰的行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引起。那么至于捷克,一个不大的国家为什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要地呢?那是因为捷克有一个很高的山脉、一支很精锐的步兵以及捷克的军工业很重要,这就是他成为战略要地的"条件"。匈牙利,也恰恰是和以上两个国家一样在冷战时期发生过内乱,而那个内容则的是苏联红军出兵去平息的。
所以1999年的北约东扩,等于是美国的战机和英国的坦克在无形中、兵不血刃的向前推进了700公里。而恰恰是这七百公里,使得北约可以将自己的鼻子捅到前苏联的边境,这对于北约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的。而这次扩充可以说是没损失的--就是俗话说的一仗都没有打。
第一次东扩就是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收获久违的"冷战果实"。而2004年则"该果实"更为丰硕,7个原华约国家的加入,大大的加强了北约的实力。
北约的第二次东扩,完成了对俄罗斯的钳形包围
第二次东扩把欧洲的形式和地缘政治完全的改变了。通过查看新的战略地图,将看到欧洲的东西方战略态势起了多么打的变化。
南边
斯洛伐克: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加入,给欧洲进攻俄罗斯联邦铺平了道路。根据我们原先的战略地图,欧洲的坦克是"不可能"直接打到苏联。如果攻打苏联,则先要征服苏联的卫星国。而捷克及斯洛伐克的加入,给这个"不可能"修葺的"途径"。其地理位置决定了斯洛伐克的重要性,今天德国的坦克,可以直接开到苏联国家的边境。
罗马尼亚:根据历史原因,罗马尼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入了德国纳粹的阵势,60万大军直接打到了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之后在历史的进程中它成为了苏联的"铁哥们"。就是这个"铁哥们",现在成为了北约的"马前卒",就这么一进一反就使得北约实力大增。其实以上两个国家加入北约最重要的意义是告诉世界,从这一刻起黑海已经不是"俄罗斯湖"了。
北边
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作为军事重镇的加里宁格勒属于俄罗斯联邦,但由于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加入北约,俄罗斯联邦军队,哪怕是陆军也好,还是海军也好,都需要绕一个大弯才能支援它。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飞地",它竟然驻扎这几万俄罗斯精兵,还在这块飞地上,驻扎着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司令部。从北约这次东扩的开始的那天,加里宁格勒就开始了"最不好过的日子",处于战略包围下的加里宁格勒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北约的F16从比利时一直飞到了立陶宛。波罗的海三小国的加入,最终使北约割裂了俄罗斯波罗的海防御体系,一分为二的海岸线使得加里宁格勒和圣彼得堡的海军首尾不能接应,完成了对俄罗斯在该海域的战略包围,达到了几乎报废了俄罗斯半个波罗的海海军力量的目的。
英雄城市--圣彼得堡:这个英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活活饿死100多万人就是没有投降的城市却落在了众矢之的。如果打一个比方,北约如果哪天与俄罗斯开战了,就是位于爱沙尼亚的大炮就能轰击圣彼得堡,连导弹都省了。新的北约东扩使得俄罗斯落入了一个钳型攻势中。俄罗斯周边国家:白俄罗斯、乌克兰。如果说是白俄罗斯是俄罗斯的"铁哥们",那么乌克兰的形式就不好说了,所以说笔者肯定北约东扩的下一个目标将是乌克兰。
历史的背景:俄罗斯在加入苏联以前有近50%的少数民族。例如在俄罗斯居住的波兰人,虽然他也是俄罗斯公民,但他不认为他是俄罗斯人。又例如立陶宛这个国家,在俄罗斯还是公国、基辅罗斯建立初期就已经有着优秀的文化底蕴了,可以说当时的立陶宛比当时的俄罗斯强大的多。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被俄罗斯"并吞"了,俄罗斯人打破了立陶宛的传统,破坏了立陶宛的语言体系,立陶宛人认为他们优秀的立陶宛文化在苏联时期几乎埋没了。当然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标志着立陶宛文化的独立,当然在这独立的同时立陶宛人也担心俄罗斯的卷土重来。所以对于立陶宛来说,找一个既需要自己,又相对尊重自己的"靠山"是至关重要的。(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英文简称NATO。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至1992年共有16个成员国,增加了土耳其、希腊、德国、西班牙。总部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231623538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军事力量。

【成立日期】 1949年4月4日。

【宗 旨】 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

【成 员】 19个(2001年):比利时、冰岛、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卢森堡、美国、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波兰、匈牙利、捷克。

【主要负责人】 北大西洋理事会荣誉主席由各成员国外交部长轮流担任,任期1年。现任秘书长乔治·罗伯逊(George Robertson,英国人),1999年10月14 日就任。现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圭多·文图罗尼( Guido Venturoni,意大利人)将于2002年6月卸任,由哈拉尔德·库雅特(Harald Kujat,德国人)继任。现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约瑟夫· 罗尔斯顿(Joseph Ralston,美国人),2000年5月3日就职。

【总 部】 比利时布鲁塞尔。地址:NATO HQ,1110 Brussels,Belgium。电子信箱natodoc@hq.nato.int。 网址www.nato.int。

【出 版 物】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评论》(NATO Review),用英、法、荷、德、意、西文(双月刊),丹、希、葡、土文(季刊),冰、挪文(年刊)编辑出版。

【组织机构】 (1)北大西洋理事会(North Atlantic Council),亦称北约理事会,即部长理事会,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外长组成,必要时国防部长、财长甚至政府首脑也可与会。每年两次例会。在部长理事会休会期间,各成员国大使级常驻代表负责理事会日常工作。(2)防务计划委员会(Defence Planning Committee),由参加北约防务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法国于1966年7月1日退出军事一体化机构,1995年12月起参加国防部长会议和军委会会议,但仍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西班牙于1982年加入北约,但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1997年12月2日,在北约秋季理事会上,西班牙因其在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得到保证,宣布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冰岛因无军队不参加上述委员会),每年开会两次,负责审议北约防务政策和军事计划。1966年北约又设立专门负责核防务政策的核计划小组(Nuclear Planning Group, 法、冰未参加)。1968年,除法、冰之外的北约欧洲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非正式的北约"欧洲小组"。(3)国际秘书处(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负责北约会议的筹备。秘书长除领导秘书处外,也是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核防务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的主席。(5)军事委员会(Military Committee),系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由参加军事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总参谋长组成。每年约开会三次,负责就北约防务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并对下属各主要战区司令部实施领导。军委会主席由军委会成员推选,任期3年。其日常事务由各国总参谋长任命的常驻军事代表组成军事代表委员会负责办理。军委会下设国际军事参谋部,负责实施军委会的政策和计划,此外还设有3个军事指挥机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美国-加拿大地区计划小组。(6)北大西洋议会(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这是北约19个成员国及17个联系国议会间组织,议员由各国议会指定,名额按国家人口比例分配。议会宗旨是鼓励各国议会间的合作,密切各国议会与北约机构的联系,推动实现北大西洋公约的目标。议会每年召开两次全会。

北约"和平伙伴国"目前有:罗马尼亚(1994.1.26)、立陶宛(1994.1.27)、爱沙尼亚(1994.2.2)、乌克兰(1994.2.8)、斯洛伐克(1994.2.9)、保加利亚(1994.2.14)、拉脱维亚(1994.2.14)、阿尔巴尼亚(1994.2.23)、摩尔多瓦(1994.3.16)、格鲁吉亚(1994.3.23)、斯洛文尼亚(1994.3.30)、阿塞拜疆(1994.5.4)、芬兰(1994.5.9)、瑞典(1994.5.9)、土库曼斯坦(1994.5.10)、哈萨克斯坦(1994.5.27)、吉尔吉斯斯坦(1994.6.2)、俄罗斯(1994.6.22)、乌兹别克斯坦(1994.7.13)、亚美尼亚(1994.10.5)、白俄罗斯(1995.1.11)、奥地利(1995.2.10)、马其顿(1995.11.15)、瑞士(1996.12.11)、爱尔兰(1999.12.1)、克罗地亚(2000.5.25)和塔吉克斯坦(2002.2.20)。马耳他于1995年4月26日加入,1996年10月30日退出。波兰、匈牙利、捷克分别于1994年2月2日、8日、3月10日加入该计划,1999年3月12日正式加入北约后退出该计划。

楼上的那么全,我就没什么说的了,我只是来混分的。

北约简史(北约简史的最新相关信息)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