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大黄的用法用量

商盟百科网 2023-03-07 05:43 63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大黄的用法用量,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大黄的用法用量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大黄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已久,始载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因其色黄,故名。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千金方》称大黄为锦文大黄;《吴普本草》称大黄为黄良、火参、肤如;李当之《药录》称其为将军;而《中药材手册》则称之为川军。大黄是临床用以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重要中药之一。大黄为攻积导滞、除痰热、泻火凉血、逐瘀通经之要药。

药名:大黄

别名:蜀大黄、锦纹大黄、牛舌大黄、将军、黄良、火参、肤如、锦纹、 生军、川军

性味:苦、寒

归经:胃经、大肠经、肝经、脾经

功效: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

主治: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外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大黄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则泻下作用较缓而长于泻火解毒,清利湿热;酒制功擅活血,且善清上焦血分之熟;炒炭常用于凉血止血。

药材基源: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淤,清利湿热的功能。广泛用于治大便秘结、痈肿、疔疮、目赤肿痛、痄腮、喉痹、牙龈肿痛、血热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淤血经闭、产后腹痛、跌打损伤、湿热泄痢、黄疸、水肿、中风痰迷等等,有荡涤胃肠,推陈致新,安和五脏之功。

在复方中成药里,大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方中成药有801种。其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骨伤各科多种疾病,为多用途的常用中药。现代临床报道大黄可用治急腹症、消化道溃疡、胃炎及急性菌痢、肠炎、中毒性肠麻痹、肠伤寒、外科手术后腹胀、急性肝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血脂异常症、肥胖症、各种出血、扁桃体炎、腮腺炎、乳腺炎、闭经、排卵功能失调、外阴溃疡、宫颈糜烂、烧伤、冻伤、带状疱疹、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抗凝状态、糖尿病肾病、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新生儿脐炎等等。

1、大黄治火丹赤肿遍身:大黄磨水频刷之。(《救急方》)

2、大黄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个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煮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3、大黄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4、大黄治从高坠下,及木石所压,凡是伤损,瘀血凝积,气绝欲死,并久积瘀血,烦躁疼痛,叫呼不得及折伤等:大黄一两(酒蒸),杏仁三七粒(去皮、尖).上研细,酒一碗,煎至六分,去滓,鸡鸣时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若便觉气绝不能言,取药不及,急擘开口,以热小便灌之。(《三因方》鸡鸣散)

5、大黄治奶痈:川大黄、粉草各一两。上为细末,以好酒熬成膏,倾在盏中放冷,摊纸上贴痛处,仰面卧至五更。贴时先用温酒调(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恶物,相度强弱用药,羸弱不宜服。(《妇人良方》金黄散)

6、大黄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锦纹大黄一两,杵罗为末,用头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温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马坠内损。(《千金方》)

7、大黄,用之当分别其力,若取和厚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紧硬者。若取泻泄骏快,推陈去热,当取河西锦文者。凡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本草抬遗》

8、大黄治大便秘结:大黄二两,牵牛头末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有厥冷,用酒调三钱,无厥冷而手足烦热者,蜜汤调下,食后微利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牵牛丸)

9、 大黄除内服外,又可外敷治热毒痈肿、水火烫伤,也是取它泻火解毒的功效。

10、大黄治久患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大黄、芍药各二两。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11、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山栀等药配伍应用;如将大黄研末,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12 、大黄,幽、并以北渐细,气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皆有。陶称蜀地者不及陇西,误矣。《唐本草》

13、大黄治热病狂语及诸黄:川大黄五两(锉碎,微炒)。捣细罗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侯,以冷水调半匙服之。(《圣惠方》雪煎方)

14、大黄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大黄一两,细锉,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汤)

15、大黄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症:大黄泻下通便、清除积滞,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症;又因它能苦寒泄热,荡涤肠胃积滞,对于热结便秘、高热神昏等属于实热壅滞的症候,用之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在临床应用时,大黄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16、大黄治大人小儿脾癖,并有疳者:锦纹大黄三两,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为细末;后用硫黄一两,官粉一两,将前项大黄末一两,三味再研为细末。十岁以下小儿,每服可重半钱,食后临卧米饮汤调服。此药忌生硬冷荤鱼鸡鹅一切发物。服药之后,服半月白米软粥。如一服不愈时,半月之后再服。(《昔济方》于金散)

17、大黄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热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强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18、大黄是一味泻火、破积、行瘀的要药,使用少量,又有健胃作用,可随配伍的不同而发挥它的特长。大黄配以芒硝,可攻下破积;配以附子,可温阳降浊;配以茵陈,可清化湿热;大黄配黄芩、黄连,可泻火凉血;大黄配黄连、槟榔,可清热导滞,用于湿热下痢、里急后重;大黄配丹皮、赤芍、桃仁等,可活血祛瘀,用于血瘀经闭、损伤瘀血或肠痈初起等症;大黄少量,配合乌贼骨,可清热而制酸,治胃痛泛酸、脘部灼热等症。

19、大黄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症:大黄入血分,又能破血行瘀,故可用于上述瘀血留滞的实症,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

20、大黄治伤寒阳明腑证,阳邪入里,肠中有燥屎,腹满痛,谵语,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全见者,以此汤下之: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伤寒论》大承气汤)

21、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经》

22、大黄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泻壅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一切疮疖痈毒。《日华子本草》

23、大黄治痈肿振焮不可触:大黄捣筛,以苦酒和贴肿上,燥易,不过三,即瘥减不复作,脓自消除。(《补缺肘后方》)

24、大黄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别录》

25、大黄治口疮糜烂:大黄、枯矾等分。为末以擦之,吐涎。(《圣惠方》)

26、大黄治妇人经血不通,赤白带下,崩漏不止,肠风下血,五淋,产后积血,癥瘕腹痛,男子五劳七伤,小儿骨蒸潮热等证,其效甚速:锦纹大黄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盐二钱,浸一日,切晒;一份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晒,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黄,去豆不用;一份用红花四两,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晒;一份用当归四两,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归,切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取下恶物为验。未下再服。(《医林集要》无极丸)

27、大黄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疖等症:大黄泻下泄热,有泻血分实热的功效,故又能用治血热妄行而上溢,如吐血、衄血;对目赤肿痛、热毒疮疖等症属于血分实热壅滞的症候,可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28、大黄治虚劳吐血:生地黄汁半升,川大黄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纳人黄(末)搅之,空腹顿服,日三,瘥。(《千金方》)

29、大黄去五脏湿热秽浊。治饮食停滞,胸脘胀痛,头晕口干,二便秘结:大黄十斤,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晒干。另用桑叶、桃叶、槐叶、大麦、黑豆、绿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侧柏叶铺甑蒸过晒干,再蒸再晒。制后再用半夏、厚朴、陈皮、白术、香附、车前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过晒干,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钱,或为散亦可。(《银海指南》清宁丸)

30、大黄治汤火灼伤:庄浪大黄(生研),蜜调涂之,不唯止痛,又且灭瘢。(《夷坚志》)

31、大黄治眼暴热痛,眦头肿起:大黄(锉,炒)、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各三两,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各二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圣济总录》大黄汤)

32、大黄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川大黄为末,新汲水调,搽冻破疮上。(《卫生宝鉴》如神散)

33、大黄治肺壅,鼻中生疮,肿痛:㈠川大黄一分(生用),黄连一分(去须),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研入麝香令匀,以生油旋调,涂于鼻中。㈠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研为膏),川大黄一分(生为末)。上药相和令匀,以猪脂调涂鼻中。(《圣惠方》)(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34、大黄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侯,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药性论》

35、大黄治打仆伤痕,瘀血滚注,或作潮热者:大黄末、姜汁调涂。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濒湖集简方》)

大黄的配伍特点

如何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大黄,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用大黄治疗便秘,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通过不同的配伍,可治不同类型的便秘,如与人参、黄芪等同用,可治疗气虚便秘;与当归、白芍等同用,可治疗血虚便秘;与麦冬、天冬等同用,可治疗阴虚便秘;与附子、干姜等同用,可治疗阳虚便秘;与木香、槟榔等同用,可治疗食积、气滞便秘。

增效减毒,是中医配伍用药的精髓,首载于《伤寒论》的麻仁丸,便是运用了这一中医理论的精髓。麻仁丸是由大黄与枳实、厚朴、芍药、杏仁、麻仁同用的复方泻下药,是治疗热结津枯、肠燥便秘的首选药物,使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长盛不衰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大黄是临床常用中药中的璀璨明珠之一。

大黄的副作用和使用禁忌

1、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大黄。

2、如用大黄泻下通便,煎服时应后下,或用沸开水泡汁,否则药效会减弱。

3、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现黄色。

4、哺乳妇女服用后,婴儿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泻,因此授乳妇女不宜服用。由于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间也必须慎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大黄也不例外。其主要副作用是,服用过量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昏、腹胀、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即可缓解。另外,因大黄含有可引起腹泻的成分蒽醌,长期服用,可导致继发性便秘。

大黄其性苦寒,易伤胃气,故脾胃虚弱者慎用;另外,大黄其性沉降,且善活血化淤,故孕期、哺乳期妇女也应慎用。

大黄的临床应用

  大黄丸

组成:大黄(炮,锉)15克、桔梗(炒)、枳壳(麸炒,去瓤)、川芎、羌活(去芦头)、木香、柴胡(去苗)、独活(去芦头)各8克、牵牛子30克(半炒熟半生用)

用法:上药九味,捣罗为末,煮莱莱菔熟,入药末。同于木臼内捣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可加至40丸。食后、临卧温开水送下。

功效:通便泄热,理气止痛。

主治:大肠热秘,心胸烦躁。头痛便难,腹胁胀满,口舌干燥。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

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服。(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方论: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禁忌: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来源:《金匮要略》

  大黄粥

组成:大黄10克、大米100克。

制法:将大黄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备用。将大米淘净,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大黄药汁,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将大黄2--3克研为细末,调入粥中服食亦可,每日1剂。

功效:泻下通便,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清泄湿热。

适应症:适用于热毒炽盛,热结便秘,跌打损伤,症瘕积聚,湿热黄疸,小便淋涩等。

 大黄栀子汤

组成:生大黄1两、升麻半两、瞿麦1分、甘草1分、栀子7个。

用法:水2升,煮至1升,去滓,作4次温服。以利为度。难利者,先煮诸药至1升半,乃下大黄。大黄先以水渍,和水下之,煎药毕,下朴消,则折热易利。

主治:热病毒气入眼,赤痛生翳,不见光明者。

来源:《伤寒总病论》卷三。

大黄治病便方二例

方一:大黄牡丹皮汤(选自《金匮要略》)

方药:大黄10克,冬瓜仁6克,牡丹皮2.5克,芒硝7克,桃仁2.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常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属湿热内蕴者,亦可用于治疗女性附件炎、盆腔炎、输卵管结扎术后感染属淤热结聚者。

方二:治经行口渴方

方药:黄芩10克,大黄3克。

用法:水煎,代茶饮。(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功效主治:妇女月经来潮前后,或值经期出现口咽干燥,口渴难忍,或饮水不解渴,经净后逐渐缓解者,称为“经行口渴”。此方简单易行,适用于由胃热伤经引起口渴的妇女。

根据中药现代药理和炮制,大黄有两种主要成分,一是大黄泻素,一是鞣酸。大黄泻素具有泻下泄热功效。临床上为了攻积导滞,则用生大黄且煎药时要“后入",即稍加热,使大黄泻素溶出来即可,要是煎煮时间过长,则大黄泻素被破坏,鞣酸被煎熬出来,达不到通便泻下的作用。另外,大黄因炮制方法不同而功效有所变化,生大黄泻下力较强,适用于清热泻实;酒制后重在活血通络,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等;大黄炭,凉血止血功效较好,应用于血热火盛之出血病证。

应用大黄治疗中风病的适应证为:当证见肝阳风动,痰火上扰,邪热内积,热结肠腑,腑气不通时,在选用汤剂时可加用大黄粉冲服,以加强清热泻实的力量,否则热积不除,大便秘结不通,邪热不得下泄,阳明实热上壅,可使痰火更甚,浊气上熏,加重病人气血逆乱,气机升降失常,导致心神受蒙。临证中对脑中风痰热腑实瘀血阻滞患者,应用大黄粉泻下,即能排出积粪很多,大便一通,气机宣达,痰化热清瘀消,症状改善非常明显,病情转危为安。现代药理药效实验证明,应用大黄清热泻火,泻下攻积,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肠道排泄毒性产物,通过泻下逐水也能起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作用。这和现代医学抢救脑中风,应用甘露醇脱水减轻脑水肿、颅内高压的方法颇为一致。

  使用大黄治疗中风病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应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即为中风急性期,热积肠腑之实证。

(2)注意按病证轻重和体质不同采用不同剂量,一般用3~5g生大黄粉冲服或鼻饲灌服,体壮者用重剂,体弱者可取轻剂。有实验报道3g以下已无较大泻下作用,一次量小于1g反而降低肠蠕动和减少肠液分泌而导致便秘,0.2~0.5g已无泻下作用,可作为一般健胃剂应用。

(3)中风病为本虚标实证,因此应用大黄粉必须注意不可泻下过度,应中病即止。

(4)当单用大黄粉冲服后,通腑泄热效不显,大便仍不能通解,隔6小时后加用枳实9g、莱菔子13g,浓煎后冲服大黄粉,即可见效。

陈某某,男,64岁,汉族,于1986年9月27日人院。猝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口有臭味,痰白多而黏,躁动不安,便闭不通,3日未行,溲赤,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而燥,脉弦数。证属肝阳,风动,痰火瘀阻,腑气不通。治法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

处方:明天麻10g,钩藤13g(后下),生石决明30g(先煎),夏枯草10g,栀子9g,淡黄芩6g,天竺黄9g,胆南星6g,竹茹6g,贝母9g,法半夏9g,郁金9g,牛膝10g,制大黄5g。

因患者已年逾六旬,考虑大黄为峻下药,对年高体弱者以防泻下过度,故汤药中未用生大黄改为制大黄,然实热内结较甚,服上方大便未解,诸症未减,次日另加大黄粉3g冲服,药后解黄色软便,一次量多,夜间安静入睡,诸症显减,此后大便畅,日行1次,后按证临床加减调治1月余,获显效而出院。

相关文章:

大黄临床应用经验及医案

大黄牡丹汤组成,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

大黄附子汤方歌,功效与作用

大黄甘遂合用治疗肝硬化腹水一例

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肠痈(急性阑尾炎)40例

大黄牡丹汤随证加减临床应用举例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大黄的用法用量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