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小建中汤
出自《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9g) 甘草二两,炙(6g) 大枣十二枚,擘(6枚)芍药六两,(18g) 生姜三两,切(9g)胶饴一升(30g)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解】 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 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本方是由桂枝汤倍芍药,重加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桂枝汤以桂枝为君,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营卫不和证。本方以饴糖为君,意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本方与理中丸同为温中祛寒之剂,但理中丸纯用温补药物,以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为主。(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小建中汤乃温补药配以调理肝脾之品,重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临床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2.加减法: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3.现代运用:本方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附方】
1.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桂枝三两,去皮(9g) 甘草二两,炙(6g) 大枣十二枚,擘(6枚) 芍药六两,(18g) 生姜三两,切(9g)胶饴一升(30g) 黄芪一两半(5g) 煎服法同小建中汤。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治:阴阳气血俱虚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2.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当归四两(12 g) 桂心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芍药六两(18g) 生姜三两(9g) 大枣12枚(6枚) 擘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30g)作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糖消。功用:温补气血,缓急止痛。主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 痛不已,吸吸少气,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3.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蜀椒二合,去汗(6g) 干姜四两(12g) 人参二两(6g)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30g),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四方均属温中补虚之剂。但小建中汤以辛甘为主,佐以大量芍药,又有酸甘化阴之意,宜于中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使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当归建中汤治产后虚羸,以产后百脉空虚,所以加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之当归。两方若与小建中汤相比较,则小建中虽阴阳并补,但以温阳为主;黄芪建中汤则侧重于甘温益气;当归建中汤乃偏重于和血止痛。大建中汤则纯用辛甘之品温建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且有降逆止呕作用,故名大建中,用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腹痛呕逆。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2.方论选录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4:“建中者,建其脾也。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中之味甘也。阳脉涩,阴脉弦者,为中虚内寒也。心中悸者为气虚,烦者为血虚,故用胶饴为君,甘草、大枣为臣,以甘佐甘缓之也。白芍药之酸,能收敛脾气而益其中,故用之为佐。桂枝、生姜之辛,以散余邪而益其气也”。(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临床报道】
小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确有疗效。马氏以小建中汤为主治疗慢性胃炎58例。其中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9例,治愈21例,占53.9%;好转13例,占33.3%;无效5例,占12.8%,总有效率87.2%。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9例,治愈11例,占57.9%;好转5例,占26.3%;无效3例,占15.8%,总有效率84.2%。[马馨兰. 小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58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1(11):71]
刘氏以小建中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胃粘膜炎症、溃疡病变46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8例;年龄16~30岁26例,31~39岁17例,40岁以上3例;病程最短10个月,最长6年,平均2.1年;慢性迁延性肝炎3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1例;合并胃粘膜炎症41例,胃粘膜溃疡4例,十二指肠粘膜溃疡1例。基本方:桂枝3g 白芍15g 炙甘草9g 茵陈30g 炮干姜9g 白花蛇舌草30g 白豆蔻6g 猪苓15g 麦芽15g 饴糖30g (烊化) 大枣5枚 生姜3g 沙参15g 乌梅15g 五味子9g 丹参20g 黄芪30g,水煎早晚2次服,30天为1疗程。结果:显效 18例;有效24例;无效4例。[刘红书,等.小建中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胃粘膜病变。山东中医杂志 1999;5(18):211]
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的最新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