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读后感的最新相关信息)

商盟百科网 2023-03-31 04:44 84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美的沉思读后感,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美的沉思读后感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美的沉思读后感1

  美是什么?优雅、华丽、高贵、精巧,这些词语皆可以是美带给我们的感觉。蒋勋的《美的沉思》也是二十年前的作品,只是《写给大家的美术史》是美术简史,书很大很厚,里面多数都是和留白,文字的字号很大,文字量并不大。  我是学美术的,而且很喜欢美术史,可是到现在却仍然没有一本美术史能够真正打动我,甚至完整的读完的都寥寥无几,算起来除了当年的教材外,这本书,算是其中让我心动的一本了。这本书,从石器时代到陶器时代,从彩陶到黑陶,然后进入青铜时代,接着是各种工艺都出现了,书法绘画产生了,雕塑石刻出现了,壁画彩塑产生了,在一片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的绚烂之后,忽然归于宁静,就好像当年的彩陶一下子变成了黑陶,五色的瓷器变成了单色的青花,精美的壁画一下子变成了黑白的水墨世界。很感激像蒋勋先生这样对专业领域研究之透、又愿意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普及大众。是他们这些人,让艺术不再是殿堂内的摆设品,而成为人们探索时空的起点。

美的沉思读后感2

(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这是一本“美”的书,美的文笔、美的装帧、美的插图,让读者在“美”中流连忘返。这是一部入门性质的中国美术史,从上古时代的玉石、史前陶器、青铜器,讲到魏晋名士风流、南北朝的石雕艺术、大唐的彩塑,一直到明末清初的市民美术的兴起。跨度之大,可谓是一部中国美术简明史。这本书最初于1986年在台湾结集出版,书中的内容是蒋勋先生在大学授课的一套讲义,曾先行在台湾的《雄狮美术》杂志上发表。  阅读这本“美”的书,无疑是让读者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在这本书中,蒋勋从美学视角梳理中国艺术的脉络。作者的文笔清丽流畅,读起来能给人阅读的愉悦,他的叙述感性与理性之美兼备,让人啧啧赞叹。在这本书中,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绝伦的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等,更能通过作者的阐述,透视这样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开启读者对这些艺术作品的形式意义的思考,进而进行美学的沉思。  正如蒋勋先生指出的那样:“中国,和其他各个民族一样,从岩石和泥土开始了他们美的故事。”作者就是从泥土开始讲述美的故事。陶器的基本物质是泥土,是泥土与水和火的特性化合发展出来的结果。根据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在这本书中作者把这些陶器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八种类型:1、半坡类型;2、庙底沟类型;3、秦王寨类型;4、马家窑类型;5、齐家文化类型;6、辛店文化类型;7、大汶口文化类型;8、龙山文化类型。作者结合精美的有代表性的陶器对这些类型的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当然这样的分类不同的专家可能有所不同。对于事前陶器的各式图样,作者进行了理论上阐述和解读。在书中,作者引用了大陆李泽厚先生的看法,认为这些彩陶纹饰不是为了“审美”,也不是纯粹自然的“模拟”,而是“具有巫术仪礼的图腾性质”。不管这样的解读是不是最后的结论,但大陆美学家和台湾美学家之间的学术切磋是比较值得肯定。  读这本《美的沉思》的时候,老是会让人联想到李泽厚的那本曾经风靡大陆的《美的历程》。从蒋勋的行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本书对台湾没学界的影响。《美的历程》和这本《美的沉思》可谓是海峡两岸中国美学史著作中的“双子星座”,都值得推荐阅读。

美的沉思读后感3

  美是什么?优雅、华丽、高贵、精巧、丰饶、别致,这些词语皆可以是美带给我们的感觉。经过大自然打磨的玉石虽是粗糙,但那种拙朴的力量仍不失美感;若被匠师精雕细琢了一番,则褪去原始的粗糙,显得灵气逼人,亦让人赞叹这巧夺天工。这是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不同,是现代为美上的一道藩篱,孰高孰低,难以言说分明。   《美的沉思》讲美的历史,美在经过传承和积淀以后的内核——文化符号,更多的是在处理艺术背后的美学观念,一路旁征博引,向我们解释一个时代的美对当时的人有何意义,为什么这样的风格是美的,从器物、书法、绘画、雕塑的特点来推测他们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经历,借此感受那个时代匠人对美的理想和抱负。  既然是美的历史,也是纷繁杂乱的,但我很喜欢这本别具一格的历史书,蒋勋去除了特例的细枝末节,留下一条绵延发展的历史线,因此不显枯燥,也不觉深奥,只待他剥离了层层的史料,凸显美的本源。每次看蒋勋谈美谈文学,总觉得意趣盎然,即便是对相关内容一无所知的读者也不会有被拒之门外的感觉,文字圆融,见解朴素,将多种观念巧妙杂糅在一起,纵横拉宽视野,非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就拿中国的人像艺术来说,不仅少见,造型更是简陋,许在中国艺术史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但蒋勋将之与其他一些古老民族做对比,将不同形态的雕塑内在联结的文明、文化,生活环境一一抽丝剥茧,让我们看到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形状、声音,成为一种美的形式留存下来以后,便不仅是审美符号,而是一种文明的积淀。于是我再看印度人像的曲线流露出的妩媚,顿时深有同感,只有这片氤氲潮湿的地方才能酝酿出这样的慵懒多姿。  回到中国的人像历史,蒋勋从几处加以剖析,首先人俑作为最早的人像艺术是用来代替活人陪葬,自然也不会带有任何崇拜或纪念的性质;其次,中国自古以来的群体性经验与心理都是埋没个人,凸显群体的,因而也不会出现如同希腊雕塑那样突出个人力量与美感的作品。这一章的篇幅其实不多,但我觉得内容很丰富,横向比较不同民族的艺术,纵向看待单个民族的文明,蒋勋说出了审美的新角度,这个角度也贯穿了整本书,美学是从集体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中归纳完成的。  中西贯通,从源远流长的历史挖掘艺术背后的美学意义,我想这是蒋勋要引领我们沉思的东西,这美的历史不再止步于历史,而是数千年来各种差异后的美的观念。(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美的沉思读后感4

  8月20日看完蒋勋老师《美的沉思》,在这期间一直给自己压力完成黄姐交待的作业——读后感,但是发现这本书打开了潘多拉的大门,使自己沉迷于其中不愿出来。蒋勋老师用自己美术的专业、美学的宽度、及哲学的高度见解,从上古玉石青铜,讲到宋元书画,一直到明末清初市民美术兴起的理性历史长河到自己对源远流长的美的讯息传递个人感性的沉思。书中涉及古今和中外各方面知识和认识是我这种才疏学浅之人需要饕餮N顿也才能消化其中的冰山一角。能力不行态度来凑(虽然与上交要求时间超时两天),现就个人初步阶段梳理了些许读后感如下:  一、边看边读的时候,发现自己这些年的书白读了,有将近5%的字需要去查字典或者百度才知道它的读音及含义。  二、书里的各种专业名词、史料文献、各种朝代信息扑面而来,看到后面,前面的知识又忘记了。往回翻的时候感觉还只是脑中一闪而过,所以选择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将自己认为重点的知识记录下来。  三、本书采用通史的结构,以人类经时代变迁,思维的成熟及异域文化影响,使美产生各种不同的姿态:  1、美起源于生活,人类对物质特性的辨别和利用关键是在上肢进化成手后拉开了“文明”序幕。人类与自然斗争的经验,从流荡游牧的生活改变成农业的定居生活,安份于一块土地上。不但利用这块土生养百谷、牲畜,也利用这块泥土开发制作出陶器、青铜、玉石。生存的本能让我们崇拜自然,对未知世界种种的迷惑让我们信仰巫蛊,图腾,纹样,供奉。在西周中期以后,陕西扶风出土造型简朴端庄、充实而壮大的环带纹铜器传达的是理性人文精神的均衡、安定平复了商巫术之美中过分繁丽激情的部份,成为中国文明的基础。  2、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后,秦一统山河,让美变得具备功用性,兵马俑取代人殉而存在;长城为了抵御外敌而建造,现在虽没了功用,却依然是美的;汉代的天圆地方,完全实践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儒家文化;魏晋南北朝代中,国家频繁更换生命的变灭逼出了唯美的时代:石雕佛像使人误以为是从石中生长出来的五官,散发着淡然的微笑,让人在淡然接受现实发生的一切;敦煌北朝壁画中有一种犷悍悲烈与静定之美的矛盾组合:一方面是人体处理的公式化,使画面产生静定与肃穆的效果,另一方面隐藏在那静定之下,经变故事本身的悲剧激情,掺杂着强烈煽情的色彩视觉,使中国的艺术经历了一次悲剧性浪漫风格的洗礼。  3、从黑暗走向光明,唐朝把南北方最优秀的文明之精华加以糅合,产生了盛唐之音,盛唐精致的艺术享受,艳而不俗,华美而灿烂是难以用一种美学规范,它太庞大、太纷杂,呈现了太多不同的面貌。宋朝则进入一个内敛的时间,色彩褪淡、山水画风景回到初始,素净无色的水墨,开启了时代的传奇,对后世影响深远。  4、元代为少数民族管理的朝代,使汉民族产生了无数遁世的艺术家,开启文人画时代,文人画指的是书法、绘画、文学、人品诸种因素结合,不带政治色彩,更多是对生命、对内心的独白。明清时期,艺术由宫廷/贵族/寒门/士族转变真正的来到了俗世,文人不纯粹是文人,也是画匠、买艺者,由高高在上的雅,到市井生活的俗,美一再延伸着,生长着,循环着,碰撞着……  上述是我些许的读后感,虽然看完本书让我对艺术还是没多深刻的了解,但却开启了我对美的追求,想去敦煌、去故宫、去江浙细细旅行,感觉今后的旅行会有与以前不一样的视觉与感觉。

美的沉思读后感5(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美是什么,春风秋月、夏雨冬雪,世间所有漂亮的自然景物,这样的美是感官、直接的。而艺术中的陶器、书画的美又显现在哪呢?看了蒋勋老师的《美的沉思》,深知自己没有达到蒋勋老师的理解高度,只能粗略地表达一下自己对美的认识。  跟着蒋勋老师揭示美的起源脉络,一步步认识美是如何产生的。蒋勋老师是一个丰富的文化人物,他身上受到了史学、佛学、美学等多元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的就拥有一份岁月的沉重感。他有着多重的身份:画家,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艺术评论家,美学学者。身份角色如此复杂,但他在其中游刃有余,自得其乐。蒋勋老师生于西安,长于台湾。1972年在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的主编,并先后执教于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在课堂上,他就中国历史上那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的真正时空价值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跟学生切磋,于是便有了后来这本《美的沉思》,也有了他对“美”的终极认识:“人类终极的自由,便是审美上的自由。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经济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锢,但仍然可能有心灵上审美的自由。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艺术起源于生活,来自于一百多万年前的原始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经验;来自于从游牧生活到固定的农耕生活的转变;来自于人类对旧事物的情感。岩石与泥土之美,美不在于幻化的形态,而在于这是人类物质特性辨别和利用的意义。“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这“性”是创造,是人类生命演进发展的动力。原始人类能从四肢着地演变到站起来,从而用手抓东西。从偶然抓到物质的特性发现了必须性,并根据自己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新的物质。岩石与泥土造出来的工具虽然很粗糙且笨重,却是作为人类辨认造型、思考造型、创造造型的最初纪念!这让我好奇从最粗朴的第一只陶碗的诞生到盈润天清的汝窑莲花温碗,人类走过了怎样的追求美的历程。毛公鼎被锻造出来时,只是作为一个纪念品被送给一位有贡献的厨师。谁也不会想到,几千年后,通过它后人了解了它的故事,也了解了那时的文明!以前我很好奇龙、蛟、夔、螭这种物体是怎么产生出来的,那个时代真的有这种大型动物吗?回到那个时代,人从一个体聚集在一起成为了部落,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了国家。最初的青铜器作为典礼祭祀宠物出现在人们眼前,古代对于世界所知甚少,但人们的想象力却很丰富。王权通过这不常见的线条形的动物所构成的各式图案,一方面延续了动物的图腾符号,一方面也把其统治控制通过器物的价值传遍每个接触它的人。你凝视着青铜器时,厚重华丽或简朴端庄的风格只说明了所处的时代不同展现出的艺术之美。通过它的故事,你会了解到历史及时代从它的身上走过的痕迹。从商走到周,青铜器走过巫的美,也看到理性的文明,从精神的激情,到知性的平衡,“浪漫的”与“古典的”。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造型观念的突破,礼器中原有的庄重、权威的特质立刻减低,代之而起的是纯粹审美的、工艺上的巧思。这种造型上对稳定、秩序、庄重的破坏,使大部分器物中甚至蕴涵了幽默与讽刺的效果。  “美”并不只是技术,“美”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传递。西方人强调科学范式,“美”在于焦点透视,集大成者是建筑,即使是绘画也会讲求比例上的严谨。中国则不一样,强调自由,美不单单停留在某个点,或者是某个个体的身上,它追求观察视点的移动,集大成者就是山水画与书法。西方的硬框式绘画,呈现的是一个规定的完整的空间。中国卷轴式绘画,则展现一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流动的时空观念,左手展开画卷,右手却又收起起始部分,留给观赏者的,是正在移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美是心灵对自由的向往,没有美,没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心中有向往,专注于物质,专注于技术,专注于劳动,专注于眼、耳、鼻、舌、身,专注于自己的感官与思维,心无旁骛,便有了文明。文明是静定下来沉思的力量,沉思泥土,沉思水,沉思火,沉思自己的手,最后会产生一个像半坡陶钵那样动人的作品。沉思火里的釉料流动,会产生宋代钧窑窑变得灿烂绚丽。沉思水,沉思墨,沉思笔毫在纸上渲染开来的痕迹,会是米芾的书法,会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天圆地方:汉代的形上美学”、“水平与波磔:汉代隶书与建筑上一条线的完成”、“石块里的菩萨之笑:南北朝的石雕艺术”、“墨分五彩:宋代的水墨革命”“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画”……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感性与理性之美不言而溢。书画作品更是将中国古代文明展现的淋漓尽致。汉代的方圆之美,唐代的色彩之美,宋代的格物之美。  人类随着时代的变迁,思维的成熟以及异域文化的影响,使美产生各种不同的姿态。时光终将流失,然而,美的记忆长存。“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蒋勋老师《美的沉思》在艺术与历史之间漫步,是心灵的洗涤、是智慧的旅程,传达给我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大美。“美”,是一种心中的坚持;“人”才是美的核心。  看完这本书,我发觉作者并没有具体地说明什么是美,他只给你提供一个线索,一条脉络,一个思路,让你去想、去沉思,美到底是什么?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寻找!

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读后感的最新相关信息)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