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拜伦唐璜(唐璜是否是拜伦式英雄),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拜伦唐璜(唐璜是否是拜伦式英雄)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关于唐璜是否是拜伦式英雄,一直存在争议。更早的一项研究,如王佐良的《唐璜》序言,明确指出“他甚至不是所谓的‘拜伦式英雄’,因为他没有那种忧郁、厌世、悲惨的气息。”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观点又有了新的补充。如倪认为“唐璜与拜伦式英雄的血缘关系依然存在,但唐璜的性格更复杂,形象更丰满。”我个人并不认为唐璜是典型的拜伦式英雄,但他们相同的特点也让唐璜在成长之前更像一个拜伦式英雄。
唐璜和拜伦式英雄的区别
在《唐璜》之前,拜伦写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东方叙事诗》等作品。本文所涉及的拜伦式英雄是恰尔德·哈罗德的原型,“东方叙事诗”中的英雄是其中的典型。根据定义,我们可以简单地总结出拜伦式英雄的特征:他们“蔑视文明社会,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反叛热情,他们往往为个人自由和爱与幸福而奋斗。他们自恃孤立无援,行踪诡秘,脱离社会,对自己的奋斗没有明确的前景,最后遭受失败或死亡。”从定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唐璜和拜伦式英雄的区别。
首先,唐璜在整部作品中处于被动妥协的地位,与《拜伦式英雄》中勇敢反抗、不妥协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典型的拜伦式英雄,比如《海贼》中的康纳德,作为一个叛逆者,他在社会的压力下成为了一名海盗,以此向社会宣示自己的不满。他相信个人抵抗。但是唐璜,另一方面,更经常屈服于自己的激情。比如,在他与朱莉娅、古尔佩夏、卡萨琳的关系中,作为诱惑的对象,他无力反抗。但有人可能会认为,唐璜的风流韵事恰恰是他对传统道德秩序的反抗,包括拒绝吃人肉,拒绝古尔佩霞的求爱,解救小莱拉,都可以看作是他在妥协下反抗的影子。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反抗。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上却不受社会影响的孩子,单纯的表达对一些事物的好恶,仅此而已。
《唐璜:海难》中的情节
比如写老师请船上的人吃唐璜的时候,唐璜拒绝了:“我没那么贪吃那种味道不好的肉”“我也没觉得食欲增加了”。对于食人,文章只是强调他不是很渴望。文章更侧重于欲望,即人在面临绝境时的本能。他不吃人更单纯是因为本能的厌恶。说他反抗这种不人道的行为似乎有点夸张。(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除此之外,最大的不同就是唐璜那种温暖天真的气质和拜伦式英雄特有的忧郁气质。拜伦式英雄倾向于冷漠和蔑视一切。他们离开社会是因为充满怨恨,太孤独,没有明确的目标,从而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气质。比如《莱拉》里的莱拉。“他的心为爱而生,但字枯同年。他深深渴望青春的幻想,并且清楚地明白这些幻想的愚蠢。”明知道是天方夜谭,却依然向往。他们更多的是受到社会的影响,付出成长的代价,最终走向死亡。
但唐璜显然,就现在的内容而言,他从头到尾都像个孩子,他的一切选择似乎都是建立在孩子的天真浪漫之上。他一开始是被朱丽亚引诱爱的,后来被各种各样的女人引诱爱的,连脸都还像个孩子。拜伦式英雄在受到社会的影响后表现出忧郁的一面,而唐璜却很少在社会的影响下改变,依然温暖纯真。
唐璜与拜伦式英雄的血缘关系
《拜伦式英雄》和《唐璜》最显著的特点是自传性。都或多或少有拜伦的影子。比如作为拜伦英雄形象原型的恰尔德·哈罗德,就和拜伦一样,是一个“对资产阶级社会不满的贵族阶级的浪子”。这两个高级反叛者沉溺于孤独的个人世界,哈罗德孤独忧郁的气质是“戴着面具的拜伦本人”。如果我们在《拜伦式英雄》中看到拜伦的几个方面,唐璜展现的是一个更全面的拜伦。从这一点来看,唐璜和“拜伦式英雄”或多或少都具有拜伦的特征,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可分的。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象征——浪漫理想。
拜伦(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首先,两人都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浪漫主义者常常喜欢赞美自然。比如恰尔德·哈罗德,就是一个在大自然中游荡的人物。他的孤独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只能寄托在自然上,在自然中他表达了与世界决裂的决心。唐璜对自然的崇拜可以从他漂流到岛上并遇见海德的情节中看出。作者把理想爱情的背景放在自然空的房间里,让它成为爱情生长的土壤,让爱情的出现和高潮显得那么自然美好。
唐璜和海蒂
其次,他们都颠覆了传统的道德观念。《海贼》中的康拉德:“他留下了一个名字,/世世代代,/只有一种美德,/却又有一千种罪恶”;哈罗德“纵情于世”,“除了几个情妇和一圈淫荡的伙伴”,“还有大大小小无耻的醉鬼”;弗雷德爱上了他的妹妹,犯了乱伦罪...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在拜伦式英雄身上都有体现。唐璜也是如此。尽管唐璜的母亲“竭尽全力碾压他的天性”,但唐璜还是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被迫逃离。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人物也都有与道德相悖的道德。但在这些不道德的行为背后,是对传统道德的否定。当然,这种否定只是强加在唐璜身上的,但并不是唐璜的独立意识。
同时,两者都具有鲜明的“自我”色彩或者可以称之为“自然”。这种自我色彩与上文提到的对传统道德观念的颠覆是一致的。拜伦式英雄的自我色彩体现在他更喜欢在大自然中漫游,而不是回归社会。他不与人群为伍,在自然中反抗世界,拯救自己,这也说明了他们为什么常常孤独。但唐璜的人性,即自我,体现在他丰富的情史中。虽然这些爱情故事有些不道德,但细节恰恰体现了他自然的一面。他就像“一个冲动的东西,一个会唱歌的孩子”。他有“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罪恶”,有“打扮得那么漂亮,让人蒙上眼睛的放荡”,但他不会伪装,不受世俗道德的束缚,只按“自然本性”行事。他们都通过颠覆传统来实现个性的自由。
唐璜和拜伦式英雄被打上浪漫主义者的烙印,有着浪漫的理想,但唐璜更纯粹。他几乎不受外界影响,一直像孩子一样纯洁,而拜伦式英雄更像社会现实中的浪漫主义者。在社会的影响下,它们正逐渐走向灭绝的结局。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叙事的进行,我们会明显发现“我”的比例正逐渐压倒唐璜。所以唐璜作为一个未完成的人,似乎表现出了一些拜伦式英雄的特征,但他最后是否会像拜伦式英雄一样发展,也随着未完成的故事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拜伦唐璜(唐璜是否是拜伦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