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地震的级别(小常识:地震烈度的等级),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地震的级别(小常识:地震烈度的等级)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地震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幅员辽阔,地震带多,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包括强度和频率两个方面。其中,强度可以通过大小和强度来考虑。频率还包括幅度频率、强度频率等。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震级或强度的指标,是对地震释放能量的度量,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里氏震级是国际公认的,它的定义是由美国地震学家库尔特在1935年给出的。
地震烈度是指在特定地点感受到的地震强度,是衡量地震对某一地点影响的尺度。
对于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表示地震的震级,但它对不同地方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强度随着离震中的距离而变化。离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相反,离震中越近,烈度越高。
一般有两种观点来描述地震烈度水平。
1.基于实际感受的观点(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主要描述地震破坏的宏观现象,根据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地貌变化特征、地震时人的感受、家具的动作反应等来区分地震烈度。除了日本日本气象厅(JMA)的8度烈度表从0度到7度,以及少数国家(如一些欧洲国家)的10度地震烈度表外,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12度麦克米伦地震烈度表。下表是1999年我国公布的地震烈度表。
2.基于工程的观点
(1)基于加速度的地震烈度。对于弹性较小的结构,地震对这类建筑和民用结构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最大加速度。对于烟囱、高层建筑、高拱坝等弹性结构,不能只考虑最大加速度,地震动的频率、位移、速度和波形都是相关的。通常用地震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来表示。
(2)基于速度的地震烈度。诺依曼曾根据美国的地震数据,推导出强震记录与震害观测之间的关系。发现地震破坏与加速度的大小和周期有关。随后提出用谱间性来测量振动能量。
(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本文摘自石慧著袁宏永等《突发事件与连锁效应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5月),有所删减。
国际标准书号:978-7-03-041054-2
本书是在充分调研和总结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突发事件及其连锁效应的理论和应用,包括突发事件连锁效应的理论研究、突发事件连锁效应的案例研究和突发事件连锁效应的应用研究。具体分为:建立突发事件结构模型和突发事件连锁效应分析模型;以那科技事件为例分析连锁效应案例;在应急平台模型应用领域,提出了基于动态网络模型组合的模型链构建方法。
本书可供高校和科研院所公共安全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以及各级政府应急机构和大型企业的工作人员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馆订阅号科学人文在线(kxrw_kx)原创发布。请保持微信官方账号内容及相关信息完整,违者必究!(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地震的级别(小常识:地震烈度的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