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部手抄报内容(走进西部手抄报内容的最新相关信息)

商盟百科网 2023-05-26 07:03 49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走进西部手抄报内容,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走进西部手抄报内容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关于走进西部手抄报内容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手抄报吧,借助手抄报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些被广泛运用的手抄报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走进西部手抄报内容,欢迎阅读与收藏。

  

  矿产资源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矿产、土地、水、等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业十分旺盛,而且开发潜力很大,这是西部形成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首先西部具有显著的矿产资源优势,虽然部分矿产资源的开发成本较高,但是矿业开发已经成为西部重要支柱产业。西部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高达87.6%和39.4%。根据有关专家对48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计算,西部各省份的人均矿产资源基本都居于全国前列。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6种矿产中,西部地区有138种。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西部有24种占全国保有储量的50%以上,另有11种占33~50%。西部地区全部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达61.9万亿元,占全国总额的66.1%。21世纪初已形成塔里木、黄河中游、柴达木、东天山北祁连、西南三江、秦岭中西段、攀西黔中、四川盆地、红水河右江、西藏“一江两河”十大矿产资源集中区。2000年,西部地区的矿业产值分别占其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17.3%和5.97%,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09和1.67个百分点。攀枝花、六盘水、金昌、克拉玛依等城市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心,促进了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此外,西部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卓越,以往地质勘查程度较低,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土地资源

  

  

(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西部不仅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而且拥有较高的人均耕地面积和绝大部分草原面积。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1.4%,人均占有耕地2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大,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80%,其中有5.9亿亩适宜开发为农用地,适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1亿亩,占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57%。西部草地面积占全国的62%,西南部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特色农牧业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西部土地资源的质量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较大差异。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山地面积比例高,没有大规模种植粮食的优势。西南和西北在自然条件上也存在差异,西南地区有充足的雨水、多气候带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光照充足;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气候条件。因此,西部地区适合发展适应本地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的特色农业。西部的部分地区也有生产粮食的优势,如四川和陕西汉中地区等。

  水能资源

  由于我国地貌类型由西向东呈三级阶梯状,而且西部地下水天然可采资源丰富,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西南地区占全国的70%。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而西北地区缺水。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西南地区丰富的水资源是西南地区的宝贵财富,为工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西北地区缺水的现状越来越成为制约西北经济发展的"瓶颈,西北部分地区缺水十分严重,甚至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存。

  (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旅游资源

  西部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具有资源类型全面、特色与垄断性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从自然资源看,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72%,地势从世界屋脊下落到低海拔平原,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地貌包括几乎所有的类型,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类型完整。世界闻名的景观包括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高原圣湖、羌塘野生动物园、浩如烟海的大漠戈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此起彼伏的广阔牧场、雄伟壮阔的祁连冰川、波涛汹涌的九曲黄河、山水洞林石一体的喀斯特地貌、秀丽壮观的长江三峡等等。从人文资源看,西部是多民族居住区,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举世闻名的人文景观包括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石窟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遗址、华夏远古文明轩辕黄帝陵、古丝绸之路、古文明城市遗迹、元谋人遗址、藏文化代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以及数不胜数的宗教文化场所等等。总之,西部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气候差别明显,动植物种类千变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绚丽多姿、富有魅力,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通商交融的历史悠久璀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极具开发价值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21世纪初既存在着旅游业落后、旅游资源大量闲置的问题,也面临着经营粗放、保护不力甚至人为破坏的威胁。

走进西部手抄报内容(走进西部手抄报内容的最新相关信息)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