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第三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

商盟百科网 2023-06-14 20:22 126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二战时期的第三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二战时期的第三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1、一战后初期的德国经济

1919~1933,德国进入魏玛共和国时代。1919年~1923年,德国通货膨胀严重,中央政府也放任通货膨胀肆虐,以便让自己失去偿付能力来规避赔款。为了各自的发展,1922年,苏德达成协议,恢复了两国的外交和领事关系;两国按最惠国原则发展彼此的经济和贸易关系。

2、《洛迦诺公约》

只有欧洲局势稳定,美国各银行家才肯向欧洲各国家提供贷款。受美国道威斯计划的压力,1924年,西欧各国签署《洛迦诺公约》,公约主要内容是:英国与意大利将为法、德两国最后敲定的德国西部边界提供保证,意味着法国基本上已经与自己的东欧盟友脱钩;之后几年内,法国在西部修筑了“马其诺防线”,以此举动向世人宣布,该国从此不再自视为欧洲的霸主。

《洛迦诺公约》协议是西欧1924年至1930年期间各国关系改善的基础,德国无疑受益最大的一方。德国在1926年获得成为国际联盟第六个常任会员国;以及盟军在1930年6月完全撤出德国西部的莱茵兰;1932年,日内瓦裁军会议上,允许德国在军备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3、经济与政治的交织(1920年~1932年)

德国经济复苏

1924年至1929年之间,德国处于重建阶段,甚至出现中度的经济繁荣,主要依靠的是美国的投资和对外贸易。德国向英国和法国支付赔款,英国和法国则向美国偿还战债,所以,最终的债主是美国。

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来自网络)

希特勒于1889年,出生于德奥边境的巴伐利亚。起初,下定决心要做艺术家,最好是做画家,否则至少也要做个建筑家。但是他在16岁的时候已经热衷于政治,是狂热的日耳曼民族者。这可能受历史老师对的影响,希特勒说:历史老师利用我们萌芽状态的民族热情作为教育我们的手段,常常唤醒我们的民族荣誉感,正是在这个时候希特勒变成了一个年轻的革命者。可见,一国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和历史,对国民影响之大。

希特勒在一战时是一名下士,最后还获得了一枚十字勋章。一战德国投降后国内局面一片混乱,让他立志从政。

进入政府系统工作后,因工作需要,被安排去调查德国工人党,结果被拉着加入了该党。该组织原来不过是酒馆小房间里的辩论会的组织,希特勒加入后把它发展壮大。1920年,希特勒将德国工人党,改为民族主义德国工人党,即纳粹党。

希特勒为什么土鸡变凤凰成了党魁?那要得利于希特勒杰出的极具煽动性的演讲才能,非常善于驾驭和煽动民众情绪。比如,利用利用民族主义的、反民主的、反共和的新浪潮的力量,利用马克贬值和法国攻占鲁尔,促使德国人民团结起来。

1924年,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政变,虽然失败被拘捕,但是希特勒在法庭上利用国民的民族主义情绪,成为名人和爱国人士。

1929年金融危机

1929年经济大萧条(道琼斯指数)

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最终也波及到德国,导致德国的工业产量从1929年到1932年几乎跌了一半。成百万的人失了业,成千上万的小企业破产。德国政府借此刻意采取通货紧缩政策——它让德国变得如此贫困,以致根本不再有能力继续支付赔款。这场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希特勒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时势造英雄。

1933年之前的那几年内,受金融危机和国内政治不确定性的影响,民众普遍对国内现状产生不满情绪;人们盼望出现真正的新局面:一个没有政党的全民政权、一位众望所归的元首人物,也就是尼采所说的那个“超人”;国民对民族统一团结以及国家强大的民族主义情绪,才使得希特勒有办法在几乎未遭抵抗之下肃清整个政治舞台。(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这些条件加上希特勒个人主观能动性,1930年,希特勒纳粹党在选举中获胜。1933年~1937年,希特勒奇迹般的解决了国内失业和经济问题,军事力量也逐渐恢复、外交方面节节胜利。如果不是这场经济危机,可能显现不出希特勒的伟大。

德国有鲁尔和莱茵兰两大工业区,军火制造商有克虏伯,化工有寡头伊·格·法本,可以从煤中提炼汽油、生产橡胶,是战争时所必需的能源和原料。为了给战争源源不断提供军需品,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二战期间,德国从他国运回俘虏充当“奴隶式”的劳动力。

希特勒的外交迷雾

希特勒通过临时的“和平政策”,使得周围国家放松警惕和敌对状态。比如:

1)德国跟比利时和法国签订为期二十五年的互不侵犯协定,同意法德边界两边都非军事化,由英国和意大利做保证。这将迫使法国废弃它对付德国突然袭击的最后一个依靠——马其诺防线

2)德国与英国谈判,同意德国发展海军,上限是英国海军的三分之一,这样英国也可以无所限制的继续壮大海军。英国另外的想法是,让德国花上10年时间和投入去发展军舰,以拖住其综合实力的发展。但是德国在背后却偷偷的建造远超承诺的军舰数量和军舰吨位。

1937年,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德国撤销”《凡尔赛和约》上的签字,逐渐启动战争机器。

二战前夕,希特勒与英国谈判,想让德国保持中立,允许德国在东方放手行事,但英国未书面同意;英国的想法是,期盼德国于扩大领土和心满意足(“被绥靖”)之后,能够在一个和平的欧洲停下脚步,为此英国提出,德国可以获得自己希望并入境内的一切德语地区: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缘地带,以及但泽。这就是英国首相张伯伦的靖绥政策,没想到德国竟然是一头喂不饱的狼。

希特勒、张伯伦,慕尼黑协定(来自网络)

4、德国战争机器启动

合并奥地利和捷克

1938年上半年,他在无人提出质疑、未曾进行战斗的情况下挥军开入奥地利,然后加以合并,实现了修正主义政治人物昔日梦寐以求的目标。希特勒在国内威望再次升级,不再有人特别介意希特勒的其余政策了(迫害共产主义者和犹太人)。

下半年,捷克苏台德地区,大部分是日耳曼人,希特勒以让本民族百姓“脱离苦海”为名,想占领该地区(是不是跟现在俄乌战争的缘由类似)。法国对捷克袖手旁观,使得他的东欧结盟体系日渐瓦解(如捷克、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德国占领捷克后,英国才醒悟过来,不应继续姑息德国。攻打的第一个斯拉夫国家。

1939年,希特勒先是跟苏联达成协议,转而与苏联联手对付波兰,接着在苏联的背后掩护下对西方作战,最后才按照一开始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苏联。苏联为什么配合德国?斯大林延缓德国对苏作战,给国内的改革继续创造和平条件?

波兰闪击战

波兰任何情况下都不同意苏联军队进入波兰与德作战,那英法也无法为波兰提供保护。给德国与俄国提供了机会,德国与俄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属协议中,还明确了瓜分东欧的内容。

1939年9月,德国开始闪击波兰,当时西线的英法盟军110个师对德国二十几个师,却按兵未动。英法对德国一步一步退让:1935年,希特勒公然藐视它们而下令征兵;1936年,他进军莱茵兰;1938年,他夺取了奥地利;同一年,他要求得到而且果然得到了苏台德区;1939年3月,他占领了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而英法只有坐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

德国闪击波兰时,德国与俄国可谓“各取所取”。英国对德国封锁港口,斯大林为德国提供援助,在北冰洋、黑海和太平洋等地提供港口,让德国进口迫切需要的原料、粮食和石油。作为条件,德国为俄国提供军事物资,如军舰等。

最后德国与俄国将波兰瓜分,俄国可谓获得了渔翁之利,得到了大半个波兰。(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德国装甲师

向西挺进

闪击波兰后,希特勒为什么急于向西挺进呢?一是无法保证苏俄一直保持中立,需要依靠闪电战尽快结束西线战场,以免将来面对双向作战(当然,最后德国亲自开启了东西战场双面作战);二是,德国“有限的粮食和原料”,使德国无法保证充足的战争物资,另外,工业重地鲁尔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易受攻击,一旦德国这个工业生产的心脏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德国战争经济的崩溃,从而丧失抵抗能力”。

所以,希特勒谋划,通过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摧毁荷、比、法、英的军队,从而在海峡沿岸和北海之滨取得立足之地。这样,德国空军就可以从这里起飞对英国进行“无情的轰炸”。可见希特勒卓越的战略思考能力。

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军重大决策失误

英国、法国和比利时在北部的军队,被德军逼到死角,唯一的希望—这看来是微乎其微的—就是由敦刻尔克从海上撤退。后来德国前来支援的装甲部队已经望见敦刻尔克,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奇怪的命令,要他们暂停前进,这对于在战场上的士兵来说是费解的。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最高统帅部犯的第一个大错误。使得英军从敦刻尔克得以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否则,战局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

敦刻尔克地理位置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德法在贡比涅森林签署投降书。该地也是一战德军战败后签署投降书的地方,希特勒算是以此雪耻吧。

英德空战

西线取得胜利之后,德军其实没有具体的战略,也没有把握能取得入侵英国的胜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头脑发热的希特勒,希特勒下达了对英国展开空战的指令,每天出动千余家战机对英国机场和港口实施轰炸。

德国海军力量不够,没有足够的船只对英国实施登陆;英军能提前看到德国空军的动向,德国空军未占到便宜,后来发现,是因为英国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雷达;最后,未取得对英国压倒性胜利的情况下,转向开始轰炸伦敦,使得英国空军得以喘息。

英德空战

德苏之战

1941年,德俄开战。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写到,“要取得新土地,只有在东方才有可能。如果要在欧洲取得领土,只有在主要是牺牲俄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这就是说,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向前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那为什么是现在对俄开战呢?原因可能有,

1)避免英国寄希望于俄国参战,逼迫英国停战和谈;

2)打败俄国后,日本压力减轻,就可以拖住美国参战;

3)俄国与德国在巴尔干的利益冲突,都想得到罗马尼亚等地,石油;

但是,德苏战争时,德军遇到如下不利条件,(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1)对俄国经济、运输和军事力量预估严重不足

2)俄国红军的顽强抵抗和斗争,这可能是德军失败的决定性因素

3)东西开战,资源跟不上

4)南斯拉夫政变,希特勒意气用事,拖延了进军俄国的时间,导致冬季在俄国的溃败

北非战场

1942年5月,北非战场的隆美尔,战胜英军,达到埃及边境。按照隆美尔的战略方向,如果能增加援军,将征服埃及,然后向东北推进,席卷中东的大油田,再与俄国境内的德军会师于高加索。但是希特勒不知道如何利用隆美尔在非洲获得的惊人成就,并没有给隆美尔增援。10月,隆美尔因缺少人员、汽油、坦克的后备力量,被英加盟军的蒙哥马利打的节节败退。

盟军有利的转折点

希特勒固执的一定要攻下斯大林格勒,损失惨重;北非战场,隆美尔阿拉曼战役,被蒙哥马利打的节节败退;英美盟军在北非登陆。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伟大的转折点。

后来,盟军开始轰炸德国本土,工业重地、铁路水路都遭到严重破坏,燃料匮乏。因为没有燃料,舰只有很多无法开动,发电厂和军火工厂也陷于停顿状态;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油田的丧失,加上德国合成油工厂遭到轰炸,使得汽油非常缺乏,以致战斗机大部分不能起飞,被盟军的空军炸毁在飞机场上。由于坦克缺乏汽油,很多装甲师不能出动。德军大势已去。可见,在当时的战争中,能源是多么的重要。

5、易北河会师

1945年4月25日,美军与苏军在易北河会师,将负隅顽抗的纳粹德国拦腰截为两段,最终盟军胜利。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英法美占领区成了西德和西柏林,苏联占领区成了东德和东柏林。

易北河会师

6、希特勒的思想来源

希特勒,甚至整个德国民众,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呢?这可能需要追溯到德国的几位主流思想家。

在19世纪开始占优势的德国文化的主要支柱首先是费希特、黑格尔和尼采。通过这些哲学家的言论,可见希特勒与他们的言行惊人的相似。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

他认为,拉丁民族——特别是法国人——和犹太人都是腐朽种族。只有日耳曼人才有中兴的可能。可见其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情绪。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来自网络)(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德里希·黑格尔

费希特1814年逝世后,由黑格尔担任在柏林大学的讲座。黑格尔的辩证法启发了马克思和列宁,因此对共产主义思想的确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把国家颂扬为人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主宰的思想,他认为国家是“世界精神”的最高表现;它是“道德的宇宙”;它是“伦理概念……伦理思想……认识和思维本身的体现”;国家“对个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个人的至高无上的责任是做国家的一分子”;战争是最伟大的纯洁剂。在黑格尔看来,它有益于“为长期和平所腐化的各国人民的伦理健康。

黑格尔(来自网络)

尼采

尼采当作纳粹世界观的创始者之一是不无理由的。社会一向认为美德不过是取得力量、权力和秩序的手段。国家[是]有组织的不道德……[是]打仗、征服、报复的意志。最后,尼采还预言未来的社会精华人物将统治世界,超人将由此产生,希特勒认为自己就是这个超人。

尼采(来自网络)

延伸阅读:

德意志第二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考文献:

《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威廉.夏伊勒

,

二战时期的第三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