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读后感,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读后感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近期有幸品读了国家一级作家黄济人先生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一书,该书是在公安部的协助下、以北京功德林监狱为背景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以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三大战役的元老、蒋介石的御林军在战场上失败而在另一个地方又是如何胜利的经历为素材,文笔大气而细腻,精巧的结构设计,虚实的构思,艺术与文学的色彩揉合在一起,以独特的纪实、特殊的题材,享誉海内外,获全国首届军事文学奖、郭沫若文学奖。 在作家的博引下,很多熟悉的字眼映入我的眼帘,“政治”“思想”“真理”“正义”“信仰”这些字曾经在那个时期占领一切,让我对这部书产生了共鸣,不由得让我联想。 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即为人类和平而奋斗,这种思想可谓伟大,伟大的思想,产生了美好的理想,为实现理想又孕育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方向确立后,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使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与爱好和平的人走到一起,促使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精神力量,从共和国成立就伴随着整个民族。 此书虽以洛阳之战拉开序幕,但实际是一部没有硝烟的、攻克灵魂的战役。回望历史不忘耻辱,记住历史那是民族的辉煌,无数的碑碣断裂在战壕里,美丽的牡丹,古都洛阳,失去往日里的色彩与文明,在国民党军队的皮靴下,遭到空前的蹂躏。 洛阳之战的将领,黄埔军校五期毕业的国民党少将师长邱行湘,是经蒋介石亲自挑选的,蒋介石深厚的浙江口音,像催征的战鼓:“这次战役的成败,关系到党国的安危!”出于军人的本能,邱行湘周身的血都燃烧了:如不打败共产党,以死报效党国! 他的女友张小倩,齐耳的短发,身穿旗袍,外披黑色的披风,誉有貂蝉之美,在机场与他握手道别,如音乐般细柔的声音道:“阿拉在石头城等将军的凯旋归来。” 洛阳决战之日清晨,洛阳河边,传来清脆的枪声。徘徊了一夜的邱行湘,眼睛里泛着泪光,含着对女友的眷恋,带着对对方藐视的微笑,大吼一声,冲出房门,誓与共产党决一雌雄。 然而仅六个小时,邱行湘便风光不再,颓然面对他的战俘生涯。从愤怒到怨恨到紧张,从咆哮到暴跳到悲凉,伴着两行热泪的落下,他内心做好应战:顽固地守着蒋介石的教导,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 然而,经共产党精密巧安排,邱行湘的老校友黄埔军校第一期陈庚将军近千字的对话,政治情感融化了他的冰川。 国民党与共产党同一个战场,失败的邱行湘却在另一个地方,共产党的监狱里胜利了,成为了社会新人。当时的公安部长罗瑞卿在接见改造获释人员时讲到:你们连死都不怕,但最怕真理正义。 所以情感能感化人的心迹,真理的感召方能促成人一世的意向。 共产党对一个个国民党高级将领没有疾言厉色,没有对躯体开刀,便可以取出旧的灵魂。邱行湘怎么也不明白,共产党手中究竟是什么法宝,他忽然记起了刚被俘时与陈庚的对话:认清真理与正义。摸不着的政治思想,正义真情原来比枪还有威力,是真情的感化力与思想的说服力。 邱行湘渐渐明白,时代给他均等的机会,要服务于人民大众,不能只为那个四大家族了。从思想清醒转变的邱行湘曾多次忆起,他那貂蝉般美貌的前女友,是否仍在等着他的凯旋呢?沈醉在他的回忆录里《我的前半生》中更是孤独惆怅伴随着他那悲凉空旷的时光,化成一句话:雪雪你在哪里?他哪知道他的爱妻雪雪已远在香港,成他人之妻。那南征北伐的内战,祸及无辜,民众死伤千万,更有千万个家庭因此而分裂。 在日轮升起的地方颠沛流离改写历史的一位伟大老人,张学良将军,炮火硝烟烧红他的青涩岁月,风烛残年,变成了孤岛上的鲁宾逊。在异地他乡,与祖国惨然长别。时至今日,老人统一大业的愿望,也将要安然了,因为两岸同胞已经并肩前行了。 在共产党监狱里,不仅一个邱行湘,200多位国民党将领大多是黄埔军校同学校友,几年的战俘,共产党完成了他们人生精神上的战略突破,对他们的隆情厚爱,让他们对自己思想精神战场大转移,使他们彻底认识到一个共同的问题:没把学来的智慧才能很好地用在为广大人民的和平上,自己给自己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绘制了一幅奇异的图画。 毛主席向蒋介石提出用交换的办法,去救在国民党监狱的叶挺将军。军统局特务头子沈醉得知消息后,怀着好奇想会会共产党的那位高级将领。沈醉直言不讳地问,将军也直言不讳地道:“我将来出去了,第一件事就是请求党恢复我的党籍。”在小说《红岩》里,严醉把此事报告给军统头目戴立,他沉思片刻,发出肺腑之言,共产党之所以节节胜利,是真正的伟大,国民党如从共产党监狱里出来先吃一顿,研究得出,这取决于一个政党的伟大与信仰,信仰是内心认定后,灵魂的坚持和忠守,为民族的使命感时刻准备着,为实现理想勇敢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决心。思想正义,也许这些词汇不再象那个时代那么重要,但如若没思想与理想,怎么定位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精神一旦枯竭,谈何自觉自律自尊,那样会放任自己,甚至滑落,蜕变,变态,扭曲,往往坏人不是天生,但受外界不健康的东西牵制,充塞着不健康的头脑,得不到教育,得不到及时的清洗,导致犯罪,殃及社会和人民,所以人们祈求和平,在和平和谐的基础上更加人性完美。 曾是人民的敌人,淮海战役副指挥杜聿明,被他当时的敌人共产党用宽大政策政治思想攻克与真情感化,终于与人民站在一起,感恩,感动。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来北京时,周恩来、陈毅在人民大会堂宴请客人,特邀杜聿明作陪,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们相互知名。蒙哥马利扭头幽默地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军队哪里去了?”杜聿明一指坐在对面的陈毅:“都交给他了,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人了。”周恩来说:“你也进入社会主义了!”杜聿明又说:“连我的思想一同。” 这别开生面的场景,谈笑风生。两个不同的阶级,不同信仰的领导、将领天壤之别的差异,但因都是中国人,都热爱脚下这片土地,最终走在一起。共产党没用枪炮,却用了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若没有思想与理想,不会有无数英烈为人类牺牲,荡气回肠,气壮山河,中国不会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站起,不会有今天如此强大的祖国,更谈不上人民优乐美好的生活。 共产党用政治思想,真情感化了一个个曾经残忍顽固腐朽扭曲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文史撰著室里又多几位原国民党专员,放下枪杆子,拿起笔杆子,伏案疾书,动情酣畅,写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写中国的过往春秋。回望历史,不忘耻辱,记住历史,那是人民的辉煌。 人类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出现过闪耀着光辉的人物,昆山三贤之顾炎武,思想家,精彩亮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现在仍享誉海内外,昆山的变化,崛起,平稳而又大气磅礴,这步步的前行与背后无处不闪耀着精神文化之魂。 铿锵有序辉煌的发展,处处振奋人心,鼓舞人心,曾经努力付出的思想家,人们不会忘记,为现在,为将来,坚持不懈,奋斗不息,载入历史史册。(刘彦英)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