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医院创伤医学部主任柯文哲 医界良知尽力做自己

商盟百科网 2023-06-24 15:12 51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台大医院创伤医学部主任柯文哲 医界良知尽力做自己,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台大医院创伤医学部主任柯文哲 医界良知尽力做自己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文╱盛竹玲

从早期发展心脏、肺脏移植,到建置器官捐赠制度,乃至新近技术益臻成熟的「叶克膜」维生系统,以及创新改革的驻院医学制度等等,外科重症权威柯文哲教授多年来在医学工作上投注的心力,已挽救了无数频临死亡的生命。

「全凭意志力支撑呀!」五十开外的柯文哲去年暑假偕同凯达格兰学校十余位年轻学员,从塔塔加入山口一日强攻登上玉山顶。当气喘吁吁的柯文哲为眼前壮阔景致感动涕零时,手机突然 *** 大作:「喂,柯医师吗?有位重症病人需要装叶克膜,想寻求您的照会」。

这个场景颇似电信公司的宣传广告,但它真实上演于海拔3900多公尺的台湾第一高峰。医者父母心,大半辈子都在抢救人命的柯文哲,跟许多医界同僚一样,休假时依旧心系救人天职,必须随时处于待命状态。而那次攀登高峰时,台大医院误植爱滋器捐事件仍余波荡漾,一肩扛起所有责任的柯文哲,正深陷于究责风暴中。

并非职业登山选手的柯文哲,胆敢挑战一日攻顶且如愿以偿,他戏谑地笑称自己是「天赋异禀」──总能凭借超强意志力来完成任务。一如法鼓山果东法师不久前对他开示:「拥有得天独厚过人能力者,在巨变中挺身承担,虽千万人吾往矣,也是一种『感恩、报恩』的作法。」而平日显少运动的他,在爬完玉山后也付出惨痛代价,就是「一把老骨头酸痛了二、三天」。

为正义发声,不让蓝绿色彩玷污良知

(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尽力」是台大创伤医学部主任柯文哲信守的工作态度与人生哲学。虽然行医之路是父母代他选择,钻研重症医学是由恩师朱树勋教授规画方向,但天资聪颖的柯文哲一路走来总是尽心尽力,不论临床、研究或教学都颇有建树,也因此甚早跻身「名医」之列。

另一方面,出身自二二八受难家族的他,政治色彩鲜明,却从不让蓝绿立场左右良知,曾经为文指责台大医院纵容前总统女婿赵建铭,在权势面前矮了身子;也曾以「深绿医师」的身份,公开保证蓝营连胜文受枪伤是千真万确,因此,获得「医界良知」的美誉。

柯文哲的专长为外伤、急救及器官移植照护,年轻时曾赴美进修「人工肝脏」,返国后正值台大医院外科部全力推展心脏外科及器官移植,勇于任事的柯文哲受拔擢,年仅35岁便担任主治兼外科加护病房主任,专责器捐移植患者术前术后的照顾,与朱树勋教授联手拯救了许多濒临死亡的重症患者。也因为柯文哲是国内医界中极少数熟稔心脏、肺脏、肝脏及肾脏移植治疗照护的医师,当卫生署因应社会需求拟建置器官捐赠登录系统时,柯文哲便成为负责规画此案的不二人选。

为爱滋器捐事件一夕白头

不料,台大医院在建国百年爆发误植爱滋器捐事件,引发各界譁然与究责声浪。按照卫生署公布的调查结果,这起事件起因于医检师与协调师间的口头沟通失误,加以器官移植前未确认书面检验报告,连串作业疏漏,造成一名爱滋病毒感染者的捐赠器官被误植入五位移植患者身上,连带负责手术的40余位医护人员,也一并深陷爱滋病毒感染的阴霾中。

这起重大医疗疏失案件重创台湾医疗形象,也使拥有百年基业的台大医院招牌蒙尘,对一手规画相关流程的柯文哲来说,真是不可承受之痛。「原本以为将来会因器捐制度的建立获得医疗奉献奖,没想到如今反倒因此下台」,卸下台大器官捐赠小组召集人职衔的柯文哲,一肩扛起所有责任,在后续接踵而至的究责声中,宛如孤鸟屹立风头浪尖,一夕白头。

特别是在监察院做出弹劾决议后,行事低调的柯太太也忍不住诉诸媒体抗议,她说柯医师每天工作18小时,从不是尽责的好爸爸、好丈夫,没想到这样一位把时间全部奉献给医疗工作的人,却被否定贡献,「身为妻子,我为他抱不平,也为自己扛下这么多家庭责任、让他能专心工作,深觉不值!」(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柯文哲向来坚信「自尊、自信、不畏世俗名利,是台大医院屹立百年来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对于遭逢行医以来最大的挫败,他依旧自我要求——「绝对不容弃守道德良知!」他说,这起不幸事件中没有人心怀不轨,而是整个器捐系统出了问题,「台大螺丝松了,错了,就该道歉!」当务之急是改革制度,避免重蹈覆辙,对于无端受到波及的器捐受赠者与医疗人员,他感到深深的歉意与遗憾。

台大叶克膜团队,屡创世界纪录

柯文哲对台湾医疗的贡献还包括引进叶克膜维生系统(ECMO),早在1994年,台大医院便首度应用了叶克膜,之后叶克膜更成为等待换心、换肺病人暂时取代心肺功能的重要利器。台中市长夫人邵晓铃在2006年发生车祸重度昏迷时,也曾仰赖叶克膜才死里逃生。而叶克膜在媒体连番炒作下,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救命先锋,甚至有重症患者的家属打电话到台大希望能够找「叶医师」帮助。

台大医院叶克膜团队迄今救治超过了1800位重症患者,人数规模仅次于美国密西根大学附设医院,其中甚至创下患者置放叶克膜长达117天后顺利出院的世界纪录。身为叶克膜专家,柯文哲并不赞成将这项技术被过度神话,反而高度自省,坚持良知数度警示医界不宜滥用,否则对原本已经没有救活机会或救回后成为植物人的患者及其家属,将只是痛苦的延伸。

驻院医学制度引领变革

另一项在未来可望引领医界变革的是「驻院医学」(Hospitalist Medicine)制度。柯文哲在三年前将这套制度引进台大,于7楼D区设立「整合医疗照护病房」,由完成专科训练的主治医师日夜驻院照料病人,收治对象则以从急诊转介来的癌症或合并多重疾病的重症患者为主。医疗人员透过病房内临床警告系统随时掌握病人的生命迹象,有利及早拟定治疗策略,并预知家属可能的病情变化。

柯文哲说,病况愈是复杂的重症患者,理应由有经验的主治医师来照料,美国部分医院在推行这项制度后,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医疗支出及死亡率皆明显下降,显见新制度有助提升住院医疗品质。亚洲目前有台大医院及新加坡国立医院正推行此一制度,柯文哲认为,这项制度未来应会引导台湾医疗制度出现重大变革。(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患者女儿跪,唤起医疗真谛

在追求创新之余,柯文哲也相当重视医学生的人格教育。他常以自己及好友黄胜坚医师与重症病人间的互动故事,来提醒后辈——「医师在诊断、开刀、药物治疗之外,还有一些可做的事,就算只是与病人相对无言,也都有医师的价值存在」。

他最常分享的感人故事,是黄胜坚医师在台大云林分院担任外科主任时,曾收治一位拒绝再受插管急救折磨的肝癌末期患者,病人从急诊转到病房后4小时便往生了,当遗体推经护理站时,三位年纪不大的女儿突然跪下磕头道谢:「谢谢医师叔叔、护士阿姨,没把爸爸丢在急诊走廊上等死、没人管,谢谢你们!」这些女儿一跪,让护理站里的医护人员红了眼眶,也给他们很大的随机教育──虽然救不了患者的生命,却救了他的三个女儿,给了她们雪中送碳的人性温暖,让她们在最无助的时候,也不曾被遗弃!

生命园丁,尽力抚慰患者伤痛

回顾行医历程,柯文哲说,30岁时的自己意气风发,深信人定胜天,科技万能;40多岁时看尽病榻上的生死故事,体会到科技有其极限,反倒一度对人生感到困惑;50岁后某天在加护病房突然大彻大悟,体认原来生命的尽头不过是「有插管」与「没插管」两种结局,参透了人性,从此眼中的患者个个都是有血有肉的活菩萨。

「人生花园中,医师只不过是一名园丁吧!」走过行医的高原与幽谷,柯文哲有感而发地说,医师就像园丁,园丁不可能改变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但悉心栽培却可以让花儿开得更加灿烂。医师也不可能改变生、老、病、死,但是透过尽心诊治,可以尽量减少患者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

(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现在的柯文哲以谦卑的心看待医疗工作,用人性化的态度对待病人,虽然一样忙碌不堪,但脸上的线条却比年轻时柔和许多。

柯文哲 小档案

【现任】:台大医院创伤医学部主任

【学经历】: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医学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外科研究员

【专长】:外科重症医学

361

台大医院创伤医学部主任柯文哲 医界良知尽力做自己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