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诸葛亮简介及人物特点,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诸葛亮简介及人物特点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诸葛亮简介及人物特点
导语:诸葛亮简介及人物特点,毛泽东曾经在赠给叶剑英的一句话中对诸葛亮做了准确的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性格特点:善计谋、精通兵法、留心世事、处事不乱、忠贞不移。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

诸葛亮简介及人物特点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悲剧人物,又是一个集儒、法、道观的多重人格的大成悲剧角色。他从“隆中对策”的战略构想到襄助刘备父子经营西蜀而造成的种种失策:战略方针的失策、用人用权的失策、基业发展规划的失策等等。实际上,这是诸葛亮个性人格所蕴含的种种“无能为”的表现,塑成诸葛亮“谨慎”而失误的一生、“躬亲”而守旧的一生、“尽力”而悲剧的一生。
“一生谨慎”、“事必躬亲”,是历代众所公认的诸葛亮性格特征。从主观讲,“谨慎”、“躬亲”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从客观来说,这是十分有害的专制心理和利己行为,这种性格特征造成了诸葛亮处事为人、权力分配和人才任用,以及政制“年名不易”而乏开拓进取的诸多局限性。从诸葛亮一生来考察,他的这种性格的形成是有其环境、条件的。他在南阳时,自比于管仲、乐毅,可知决不是一个隐居避世的人,这对于“躬耕陇亩”、一介村夫的诸葛亮来说,自大狂傲是不言而喻的了。直至后来,开始他身为蜀汉丞相的“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贤人政治生涯。总之,诸葛亮处事、用人、权力分配的失策,实际上就是他“谨慎”、“躬亲”等小农意识和书生意气等心胸狭窄、守成独尊等性格特征所决定的,也是诸葛亮人生最大悲剧。
1、性格特点
善计谋、精通兵法、留心世事、处事不乱、忠贞不移。
2、人物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3、人物评价
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足智多谋--表现在空城计,赤壁之战等事件上~
鞠躬尽瘁,忠君事主--表现在作《出师表》等事件上~
淡泊处事--表现在躬耕南阳等事件上~
大概就是这样~缺点暂且不提~
诸葛亮简介及人物特点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聪明 狡猾 善于分析(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虽然,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功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以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六、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诸葛亮性格特点
毛泽东曾经在赠给叶剑英的一句话中对诸葛亮做了准确的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的确,可以说谨慎是诸葛亮一生最主要的性格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为诸葛亮考虑事情的详致周到、细心缜密。就连出山助刘备,他也是慎而又慎,在刘备三顾茅庐,表现出十足的诚意之后,才给予了回复。在小说后来的故事情节发展中,他更是时时谨慎,事事谨慎,谨小慎微,思精虑远,全面周到。这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譬如甚至在他星陨五丈原的最后时刻,他还谨慎细致地做好了死后让蜀军安全撤退的全程筹划,几乎每一步他都考虑周全,蜀军只需按部就班,便可以安全班师回蜀,而且他连死后魏延必反也考虑到了。再如草船借箭,他把天气、时刻等各方面因素全部考虑备至,因而才有了他在草船上饮酒等待箭支收足的怡然自若。的确,正是他的谨慎缜密的性格特点,才使蜀军在许多战斗中如顺水行舟,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这也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可以说,他的谨慎同时也是和他的智慧联系在一起的。
他曾巧妙利用了敌方知道他生性谨慎的漏子,反过来大冒了一把险,给生性多疑的司马懿上演了一场空城计,这也是诸葛亮知己知彼、睿智变通的表现。
但是过分的谨慎也的确限制了诸葛亮,导致了他冒险精神的不足,也因此丧失了许多成事良机。如在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一章中,就是因为他考虑的太周到长远,而没有下决心冒一次险派一个与曹操无关的人去拦截曹操,致使曹操就此逃过了一劫。又,在失街亭一案中,他误用了马谡,让马谡立下军令状,以全家性命作担保,另外还派平素谨慎行事的王平作辅助,并反复嘱咐“必当要道之处下寨”,后来又派出了高翔、魏延到列柳城和街亭右方守护以备不时之需,但最后还是任由马谡失去了街亭,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实际上,诸葛亮的一系列增加护卫砝码的行动,看似谨慎,实则不慎,不慎还是在于首先的误用上。人选的错误,直接导致了街亭的失守,即使增添更多砝码以作弥补,其意义也已经微乎其微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可见,智者的“一失”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严重的。
在小说中,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刘氏王朝正统的,他把刘备一方塑造为正义之师,把诸葛亮塑造为德才兼备,完美无缺,智慧超常且神通广大的具有众多优点的人物形象,这可以说都是罗贯中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美化。相反,他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则是加入了丑化的成分。但罗贯中的美化似乎过了一些,他把诸葛亮塑造得太超乎常情了,小说中的诸葛亮能占卜吉凶,测知未来之事,甚至可以呼风唤雨,摆八阵图而显神异之能,等等。因此,鲁迅就曾无情地给出评价,说罗贯中“状诸葛之智而近妖”。
对于汉室,诸葛亮更是尽忠尽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昭彰后世。在白帝城托孤的章节中,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自己的儿子不是国主之才,就让他取而代之。这也充分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与厚望。但诸葛亮自始至终都谨遵先主遗命,忠心耿耿,辅佐刘禅,从未有过僭位思想。
另外,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颇高的,杜甫曾多次评价诸葛亮,最著名的是《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以及《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和《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这三首诗,涵咏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事迹,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又深切透露着作者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一“遗恨”的痛惜以及对英雄气短的切切哀叹。而且诸葛亮自古以来就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民间对诸葛亮的印象大多是偏爱于他的智慧,因而有时候夸奖一个人聪明,会说他是“赛诸葛”等等。在《三国演义》电视剧问世之后,这一简洁而迅速的传播方式更是令他在当代社会“红得发紫”。
无论怎么说,诸葛亮的形象及性格都不失伟大。在此同时,他更是追求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清虚境界,他身上的许多闪光点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但人无完人,诸葛亮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他性格上的一些不能兼得的特征,造成了他的弱点,也可能导致了他“匡扶汉室”之大志的最终失败。然而瑕不掩瑜,诸葛亮总的品质特征是值得肯定的,后世对他的景仰和高度评价也是相当公允的。
诸葛亮简介及其事迹(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中文名:诸葛亮
外文名:Zhuge Liang
别 名:孔明,卧龙
国 籍:蜀汉
民 族:汉族
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出生日期: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辛酉年)
逝世日期:234年(甲寅年)农历八月二十八
职 业: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主要成就:提出隆中对战略规划、治理蜀地,平定南蛮、发明木牛流马,改造连弩
代表作品:《出师表》、《诫子书》等
封 爵:武乡侯
谥 号:忠武侯
逝世地点:宝鸡岐山五丈原
祠 庙:武侯祠

人物功绩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政治家,被称誉为集忠、义、智、勇于一身,是中国历史上智慧神的化身。后人对诸葛亮评价颇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诸葛亮之忠诚,备受后世推崇。在刘备托孤后,诸葛亮对后主刘禅尽心尽力,凡事亲力亲为,忧国忘家,于《出师表》中表明心迹,直至最后自己食少事烦,病死军中。在割据政权中,诸葛亮总揽朝政十余年,既不敛财,也不营谋私利或名位,以兴复汉室为任。另一位托孤重臣李严 (蜀汉)曾写信给诸葛亮,希望他受赐九锡,但是诸葛亮拒绝,表示不能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2]
诸葛亮曾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蜀汉保卫战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在政治上有更为突出的成绩,除了在《隆中对》提出了刘备政权长期战略外交规划外,早期经常为刘备足食足兵。等到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以后,则以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八务、七戒、六恐及五惧训诫各臣,而朝外亦民风朴实,赏罚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他鼓励其他朝臣以集思广益的态度进谏。他又敢于接受问责、承认错误,在第一次北伐时,因为误用与他最为亲密的马谡而失败,他后来上表自责,自贬降官,及对马谡进行处分。《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因为马谡兵败,连坐,被髡(髡刑:剃发),但是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个人生平
躬耕南阳
参见:卧龙岗、南阳武侯祠及隆中
诸葛亮父亲诸葛圭早逝,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便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后来朝廷选朱皓代替诸葛玄之职,而诸葛玄又与荆州牧刘表有旧交,便带同诸葛亮前往依附。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卧龙区城西卧龙岗)隐居晴耕雨读。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的自评多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地区军阀混战,士大夫大批来到荆州避战。诸葛亮与当时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结交。黄承彦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闻你选择妻子;我有一丑女儿,黄头发、黑皮肤,而才华堪相配于你。)”诸葛亮答应这门亲事后,立即迎娶黄氏。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乡间有谚语为证:“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主条目: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那些儒生乃见识浅俗之士,岂会认识时势事务?认识时势事务者才能成为英俊豪杰。此时间自然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此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使他屈就致于此。将军宜枉屈尊驾以顾望。)”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诸葛亮于208年时,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过江作说 当时,刘表因妻家所影响,对长子刘琦渐渐不悦。刘琦十分敬重诸葛亮,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迫使诸葛亮授以对策,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江夏的黄祖被孙权讨死,刘琦便自荐为江夏太守,出走江夏。
208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亮主动请缨出使向孙权求救。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原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孙权反问诸葛亮为何刘备不投降,诸葛亮便抬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也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回师北还。(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驻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军议校尉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荡寇将军关羽、讨虏将军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并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汉中之战时,诸葛亮在成都替前线屡败屡战的刘备提供资援。220年,魏王曹丕称帝。221年,群臣听闻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刘备称汉中王后,诸葛亮官拜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张飞被部下暗杀,再领司隶校尉。
临终托孤
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孙吴,意图夺回荆州,失败,撤退至永安(详见夷陵之战?)。诸葛亮反对东征计划,主张与孙吴结盟对抗曹魏,大叹可惜法正逝去,认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刘备东征,即使刘备东征,若有法正跟随,战局也不至如此颓丧。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尚书令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12],开设相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君甫逝,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北伐
参见:诸葛亮南征、诸葛亮北伐及五丈原之战
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 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60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13] 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打败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以南中的丰富资源为国家提供军用,充实国库,同时训练士兵,准备北伐。
227年三月,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表明心迹,发兵沔阳,准备北伐。228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数次北伐期间和魏军互有胜败,但多数因运粮不继而无功而返。
234年春,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大都督司马懿对渭南对峙。诸葛亮每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南河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诸葛亮自至,数次挑战。司马懿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诸葛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诸葛亮使人至司马懿处,司马懿问诸葛亮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诸葛亮使对司马懿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司马懿说:“亮将死矣。”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诸葛亮患疾病重,于军中逝世,享年五十四岁。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走相告司马懿,司马懿追出。姜维命令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司马懿者,司马懿乃退,不敢追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司马懿之退,百姓为之谚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司马懿,司马懿说:“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诸葛亮简介及人物特点(诸葛亮简介及人物特点的最新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