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对诸葛亮的评价(曹操对诸葛亮的评价的最新相关信息)

商盟百科网 2023-08-01 13:50 105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曹操对诸葛亮的评价,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曹操对诸葛亮的评价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曹操对诸葛亮的评价

导语:曹操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村夫!刘备在没有诸亮之前打了无数个败战,最后被曹操抓去种韭菜。 没有诸亮,刘备毛也不是,连垃圾吕布都把他欺负死。毛泽东曾说过:“当初诸葛亮留守荆州,刘备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不该留下关羽守荆州。毛泽东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所说: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

曹操对诸葛亮的评价

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个卓有建树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在军事上可圈可点处并不多,远非《三国演义》所渲染的那样用兵如神。《三国演义》在民间影响非常之大,但它是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真正史书是《三国志》。鲁迅先生批《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似妖”的评语,可谓一针见血。

受《三国演义》之深远影响,民间对诸葛亮奉若神灵,认为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军事天才,并纷纷为其最终的失败找来“不得其时”等等借口。军事造诣颇深的毛主席却不这样看,他对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等历史功绩是肯定的,但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基本持否定态度。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选错将帅。

毛泽东曾说过:“当初诸葛亮留守荆州,刘备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不该留下关羽守荆州。让关羽守荆州是一着错棋呢!关羽骄傲呢!关羽从思想上看不起东吴,不能认真贯彻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结果失掉了根据地、丢了荆州,自己也被东吴杀掉了。”

荆州,《三国志》说“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其战略位置之重要可见一斑。由于诸葛亮用了骄傲且拒不执行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的关羽,才有了后来的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悲剧。

荆州失守,孙刘反目,蜀汉的局势便从此无可逆转。错用关羽守荆州,诸葛亮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蜀汉是毁灭性的打击。连很少评说历史的小平同志也说“诸葛亮用人是讲手段的,但对关羽就非常迁就甚至不讲原则,助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故后来铸成大错”。

二是不懂关键时刻主帅应亲自临阵调度以策应战事(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纪三》记载:“初,越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合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

毛泽东读此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又在《魏纪四》就诸葛亮出师木门道杀张合事,作了眉批:失街亭后,每出,亮必在军。他认为,这是诸葛亮接受了教训,所以街亭之败,诸葛亮也是要负重要责任的。

三是军事战略的失误

毛泽东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历来史家大都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路赞誉有加,但毛泽东的评价却独树一帜,很有卓见。

毛泽东之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

但毛泽东却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 “隆中对”。

毛泽东所说“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这“三分兵力”依次展开,前两次分兵都失败得很惨,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本钱也便所剩无几。所以,毛泽东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诸葛亮的这三大失误,使蜀汉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历来认为他是伟大军事家的观点在历史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当时诸亮是极力反对刘备攻打东吴的。甚至叫赵云跟刘备讲。但刘备就是不听啊。 所以不是诸亮无能,是刘备无能啊。(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摊上这种弱智的主。只能认命。

后面诸亮北伐,其实是以攻为守罢了。他知道不可能取胜,但还是要打,为什么? 因为如果不打,一两年之内,蜀国的军力会一退千里,那个时候魏国可以轻易的消灭蜀国了。

这也是为什么诸亮在世的时候,蜀国没事,诸亮一死,蜀国就立即灭亡了。

有一次毛泽东邀请胡乔木、郭沫若一起吃饭,毛泽东与胡乔木、郭沫若一起纵谈三国历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讲了很多战例,你一段我一截,夹叙夹议,谈到热烈处,毛主席忽然问,你们觉得诸葛亮和曹操这两个人哪个更厉害一些?胡乔木、郭沫若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毛主席笑着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啊。

唱戏总是把他扮成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他接着说,古时候打仗没有火箭和原子弹,刀枪打起来,死人也不见得少。汉桓帝主政时有五千六百万人,而且还有很多人步入户口,姑且算是五千六百万,到了三国混战时还剩多少人?毛主席接着引用了建安七子王璨所作《七哀诗》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了多少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死了多少人?比比么,三国混战又死了多少人?原子弹和关云长大刀究竟哪个死人多?毛主席说到这里深深叹息了一声,说:“现在有人害怕战争,这一点不怪,打仗这东西实在是把人害苦了,战争还带来了饥荒、瘟疫、抢掠..为什么要打仗哟,应该防止它,打不起来再好不过,可是光顾怕,这不行,你越怕,它就越要落在你头上,我们要着重反对它”。

诸葛亮

竞争相持阶段

不是所有的大咖都能横行无敌(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等到诸葛亮熬成大咖的时候,曹操、刘备、袁绍他们这些大咖都已经陨落。从战略角度而言,三大公司进入相持竞争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难以再产生竞争上的奇迹。三大公司都已经成熟,虽然有大小强弱的区别,但是在稳固度上,是没有区别的。想要在市场占有份额上有大的改变,几乎不可能。诸葛大咖就碰在这个卡上了。

曹大咖、刘大咖和孙大咖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一次富有创意的带有冒险意义的行动,就能大大改变格局。诸如火烧乌巢、火烧赤壁、火烧连营等,就让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老曹在北方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竞争相持时期是再也不会有了。

与诸葛亮同时代的人就评价诸葛亮的北伐 “无尺寸之功”,但其实这位经营奇才进行过很多技术上的更新,比如设计制造连弩、木牛流马,改善八阵图,《三国志》里都夸诸葛经理“性长巧思”。可惜的是,那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诸葛经理再怎么有能耐,再怎么有竞争意识,也还是走不出竞争相持阶段的闷局。三大公司基本上还是绕着原来占有的份额走。不只是诸葛亮如此,司马懿也是如此,天才陆逊也是如此,大家都在坚守一种静态的竞争局面。

同样是大咖,碰上不同的时代,一个精彩纷呈,一个枯燥乏味,不是才华的问题,而是客观局面使然。因为当时的三大公司,在管理水准和发展频率上都基本相当,都无底可抄。

诸葛亮是个有长远格局观的经理人,他屡出祁山的竞争举动,不是想抄底曹魏公司,而是想为将来的竞争格局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他做到这一点,就算是突出于时代了,至于成不成,跟他个人才华无关。

管理风格有相似处

曹操亲自打刀 诸葛亮设计战斧

诸葛亮的管理风格,最为被人诟病的一个地方就是凡事亲力亲为。从大竞争战略的制定,到一个数据的核算,他都亲自上阵,严重消耗了他的精力,透支了健康,导致他过早病亡。(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其实,曹操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人。早年创业也是亲自上阵,火烧乌巢时还把自己当敢死队队长使呢。

要说管理上的心细如发,有两则资料可以作证,例如对于武器装备、战略物资的管理,老曹和诸葛的风格几乎一样。

先看曹老板的管理案例。在曹操发布的《军策令》里,提到他为了保证武器的生产质量,曾亲自与工匠一起打造刀器,这种刀叫做“卑手刀”。曹操有个朋友叫孙宾硕,讽刺老曹说:你应该考虑大的事情,怎么能屈尊去打刀呢?曹操说了一番很经典的话:“能小复能大,何害?”既能做小事,又能干大事,这两者并不妨碍。

诸葛亮在改进器具、提升技术方面除了有名的连弩箭和木牛流马之外,还有一则其他的案例。

在诸葛亮的文集当中,有一则军令叫做《作斧教》,提到武器的质量问题。诸葛亮说,前一段时间生产的斧子质量不过关,在修建战略设施时,居然坏掉一千多件,诸葛经理不得不亲自担任设计人员,并且监督生产了几百件,用了一百多天都没有坏,“间自令作部刀斧数百枚,用之百余日,初无坏者”。这跟曹操亲自打刀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曹操与诸葛亮的管理案例来看,亲力亲为的行事作风,至少能让你在技术管理上有优势,有技术优势就有说服力,有说服力才有管理魄力。乔布斯不也是设计人员兼管理者吗?

说到这里,要澄清一个误会,大家不要以为诸葛亮是个只会摇鹅毛扇在后方看地图的参谋型人物,其实他也会亲临一线指挥。《三国志》就提到过,诸葛亮评估自己时是这样说的:我诸葛能提着战鼓和鼓槌,在军营大门处鼓舞大家的士气,“提枹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想象诸葛亮是一员雄立军营的大将,那画面实在太美。

曹操对诸葛亮的评价(曹操对诸葛亮的评价的最新相关信息)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