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对吕思勉的评价(易中天对吕思勉的评价的最新相关信息)

商盟百科网 2023-08-18 05:53 172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易中天对吕思勉的评价,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易中天对吕思勉的评价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易中天对吕思勉的评价

导语:易中天对吕思勉的评价,一、儒家学说都是孔子的创造,这个不妥。二、政、体,进化,这些大体不错,但部落时代,有禅让也不足为怪。孔子的言行都在论语中,并非特别系统的东西。论语研究者众,虽然大家也拼命想从中抽出一些成体系的东西来,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人在自身的话语体系中,很难客观的评论论语,但正如黑格尔所说,孔子的书,大抵是一些平常道德说教。

易中天对吕思勉的评价

一、儒家学说都是孔子的创造,这个不妥。

孔子的言行都在论语中,并非特别系统的东西。论语研究者众,虽然大家也拼命想从中抽出一些成体系的东西来,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人在自身的话语体系中,很难客观的评论论语,但正如黑格尔所说,孔子的书,大抵是一些平常道德说教。

他所引述的“鸟生鱼汤”(尧、舜、禹、汤),是早有文献的。

孔子是教育家,是老师的代表,因为此前“学在官府”,一般人接触不到学问,读书识字的也是贵族,孔子是贵族之后,虽是野合所生,但靠聪明勤奋,成为当时的大学问家,当官不成,于是办点私学,搞点束修,追随者不少,弟子们当时跟着他东奔西走,但真正当上官的不多。

儒家学者,是平民中兴起的学者,平民学者原来不存在,孔子把平民学者的教育基础建立起来了。随着秦皇汉武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中国的封建制度名存实亡,严格意义上的分封贵族基本完蛋了,与皇帝大一统集权王朝对应的是一盘散沙的小农,皇帝不喜欢分封和贵族,那就需要从小农中选拨人才,于是汉唐隋基本建立起了科举制度。儒家,大兴特兴,也正是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的——无他,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如此,皇帝也需要从平民中选人来建立官员体系。

如果不是为了当官掌权,中国人恐怕不会上千年的读儒家那几本书。

当然,孔子做了很多整理工作,比如诗经、书经,这些前人的文化成本,也都归到儒家名下,但五经,显然不是儒家的创造。

二、政、体,进化,这些大体不错,但部落时代,有禅让也不足为怪。

今日在家读吕思勉的三国史话,如同吃了只苍蝇,什么狗屁著名历史学家,简直是坨屎。那篇魏武帝辩诬,基本逻辑都没有,简直是恶心

为魏武帝辩诬,论点就是证明曹操是个忠臣,忠于汉室。他的那几条理由,都是狗屁不通

1、吕的第一条理由:是曹操自己说的自己怎么样(用曹操所发的什么载在《魏武故事》上的令来证明曹操对汉室忠心耿耿)。曹操说的自己忠臣能说明曹操是忠臣?那这样,看看贪官的反腐报告是不是就能说明这个世界上没有贪官?看看薄熙来的发言,能证明薄熙来是个好东西吗?

真是一点逻辑都没有,狗屁不通

2、吕用曹操杀伏皇后证明曹操以(刘汉)天下为大任。也是狗屁不通。姑且不论曹操为什么杀伏皇后,就算杀伏皇后的原因就是吕所说的,也只能证明曹操不忠于汉室。臣子杀皇后,还当着皇帝的面,在封建社会这无论怎样都是大逆不道。

3、荀彧的反对使曹操进魏公。吕既然说“魏武帝真要

以后的逐条反驳等会再写。先凑满500,讲讲我的历史治学方法:

历史学的方法论存在问题。历史应该严格的把自己局限在客观描述事实就行了,评论什么呢?每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出于不同价值观自然有自己的观点,这个东西能强求吗?你历史学家就能保证自己的评论自己的价值观就是对的?

在这方面,真应该学学经济学,做实证史学就行了

怎样评价易中天品三国?

很喜欢听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也自己看很多三国的东西。作为三国粉儿,想了解一下品三国是否有与史料不符的东西,或者说有没有经过讲解后被误会的真实细节?

都说易中天帮曹操说话,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用说几乎人人都知道差不多了,但是曹操在那个时代是否是奸诈并且称霸一方,坏人称霸一方我才不愿意接受,易中天的观点是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真相,尽可能的去还原曹操在我们心里认知的那种奸都可以称霸一方。

好在,曹操是有点品性的,那么这个观点就很符合曹操为什么能成功的称霸一方的原因了,我就觉得吧都误解了易中天的原意了,看历史不就是看尽可能的真相吗?历史那么久远,要翻看各种典籍(而且几乎都是文言文)还要思考、还要琢磨、还要推敲,没有那种兴趣爱好,不知道要死多少脑细胞,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

易中天要是没这点学术研究,我看三国能讲得如此绘声绘色,又尽可能还原历史人物性格?那么复杂的历史时代人物的性格心里,易中天至少没越讲越复杂,从繁化简这是一种深功夫的考量。

曹操在历史为人怎样,考究到了能不说那才对不起学术,其实三国人性现象,现今也有这种现象,有人说某某明星不好,有人说某某明星好,如何考究?(所以我不爱看娱乐,我的娱乐就是纪录片)好在历史人物都有历史典籍考究。

易中天的品三国,还是精深的。

我发现知乎不少人也还是有个毛病:为尊者讳。

吾闻易中天乃厦大教授,必有高论。(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评价易中天品三国,这些人首先看到的是易中天厦大教授的身份,然后就给个结论,他说的话一定是有深度有高度的,即使说的不对,那也不能批评指正。

殊不知,易中天是文学教授,他研究史学,那是半路出家,和知乎的三国爱好者的起点并没有什么不同。不会因为他是教授,他的史学功底就一定强。钱学森还支持亩产万斤,还研究气功呢,他说的就一定对?

易中天品三国很多地方,其严谨度还不如知乎三国条目里的很多答主。

易中天品三国有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他为了自己的立场,在挑选史料时,往往捡有利于自己的观点的史料来说,而忽视,甚至扭曲对他观点不利的史料。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句话是过去的愚民教育是不让你知道事实,现在的愚民教育是让你知道部分事实。易中天品三国走的就是这个路子。

三国历史千百年来为大众津津乐道,三国的故事,人物形象基本上定型了,易中天要走红,必须说点和大众的认知不一样的东西,所以他独辟蹊径,从洗白曹操,吹捧郭嘉,贬低诸葛亮的角度来品三国,为节目和他自己成功赢得了关注度。

节目是红了,批评和质疑自然也接踵而至,不过对电视节目和他自己来说,这些批评和质疑已经不重要了。

易中天上百家讲坛本来是准备讲春秋战国的,后来凭品三国一炮走红,走红之后又放言三国历史不值得大众着迷。我从未见过如此……之人。

品三国是否有与史料不符的东西——基本没有,他引用的史料都有出处。

或者说有没有经过讲解后被误会的真实细节?——有。

我是个贾诩吹,跟贾诩无关的我不太看,就说易中天讲贾诩那段儿吧。以下【】内为品三国原文。

【他一眼看去,张绣的婶婶这么漂亮,哈哈,笑纳,这让张绣觉得很没面子,很屈辱。】

具体曹操为什么要纳张绣婶婶做妾,试图杀掉张绣,我在曹操为何好人妻? - sereni renqing 的回答的回答和评论里长篇分析过,这里不展开了。

【张绣想这个没道理啊,但是一想这个贾诩真是料事如神,那就追吧!好,了不起我再败一回。】

打仗不是游戏刷怪,没有红蓝回城。三国志原文:“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大败就表示已经死伤了很多士兵,连主帅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张绣的叔叔张济就是打仗打死的)。如果一个主帅觉得大败是“了不起我再败一回”,这个主帅就是在作死,你肯作死你手下士兵未必肯陪。

P.S,不过我是看品三国变成贾诩粉的,所以还是感谢易中天╰(*°▽°*)╯

整部品三国我看了5.6遍 ,我认为易中天说的很正确,他说的是历史形象,连现在的史学界也没人敢说他知道历史真相,那麼我们该怎麼看待品三国,哈,我们来条列。

品三国初期造成轰动,直到后期,有人讨论,引起关注,论战,是,没错,如果因为这些议论而启发了观众去读三国,小说,史料分析,那目的就达到了。

品三国整部的脉络并不是单场单场的演讲,那麼简单看完就能了事的,整部的叙事就像一个庞大的小说系统,最后依依呈现,和拢。

今天我不便评论他说的内容正确与否,但他整部下来的逻辑、条列释疑跟叙事铺排,总的来说就是他的演讲,是非常精采的,现在有很多人不会说话,不懂的怎麼说话,说话没有逻辑,这种偏故事性的讲演,是更引人入胜的。

最后,我们到底怎麼去看品三国呢,我认为一部品三国是偏众的,今天你就算不知道历史形象,你甚至不懂三国故事,或认为易中天的个人论点太过偏颇,那又如何呢,这并不影响品三国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品三国反而是给了更多条思考、反思的线索,直到有一天有新的品三国演讲能够来推翻易中天品三国,那才有了实质的意义,评价。

易中天品三国,书看过四五遍了;视频看了不止二十多遍。

1,让很多学者红了。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的时候,引用了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的书籍、观点、文章等等。比如吕思勉、陈寅恪、何兹全、陈迩冬、张作耀、田余庆、马植杰、尹韵公、余明侠、严冷、刘啸、王夫之、胡三省、洪迈等等等等。易中天先生对这些学者以及对这些学者的作品,起到了非常好、非常大的宣传作用,真是功德无量啊。事实上,我身边很多同学,就是看了易中天先生的讲座,才知道吕思勉和陈寅恪的。(有人说,好可悲,堂堂吕大师,居然还得靠易中天(才火)?其实不然呐。这不可悲,本来,学者都不为人所知的啊)。

这一方面在于,易中天先生读了很多很多的书籍;另外一方面,他在引用的时候,会把作者名字说出来。

2,让读历史有趣了。这里不想参与易中天的讲法是通俗呢,还是低俗的讨论。这里主要有两端,一是先生的现代语言、幽默语言带来的效果;二是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起讲,亦文学亦历史,非常有意思。

这当然不是他的首创,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和陈迩冬先生的《闲话三分》,就是这么做的。

3,没看过最后六集的人就别瞎逼逼了。那是最精华的部分。

如果你看完了品三国,那么最后ktv之王已经告诉我们他为什么要讲三国。因为三国最广为人知,但偏见与误解也最多,易老师就是想通过讲得过程教会先入为主,非黑即白的中国人如何客观地看待历史。形式如何,搬运观点如何都不重要,他就是百家讲坛最受欢迎的教授。感谢易老师讲述真实的历史!(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其实正如易中天先生改的攻心联说的“能攻心,则疑虑自消,从古知书非好辩;

不审势,即褒贬皆误,后来治学要深思。”

我们在这里讨论不是为了分出高下,你凭什么认为你说的就对呢?就以为你说的都记在《三国志》里面了吗?吕思勉先生考证出三国志里的记载也有靠不住的时候。我们讨论是为了追求真理,吸取历史教训,指导当下的生活。那些上来就骂的不能说明你牛,恰恰暴露了你low。

喜欢易中天的人多,骂的人也多,恰恰说明了他的高明。

何况易中天先生自己说过:自己的结论都是猜测性的结论,我们听百家讲坛不要以为主讲人讲的就是绝对真理,正确结论,而且这个结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让我们在过程中共同进步

一切没看过书,没看过节目就评价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我看过不止一遍书,节目音频听过至少3遍,最精彩的最后六集听过六遍以上。

包括特别节目与易中天面对面,拷问易中天,以及易中天《我的的历史观》

我个人认为品三国是百家讲坛迄今为止最好的节目。

易中天先生为历史的大众化走出了一条新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与这个贡献比起来不足之处只是白璧微瑕。

邦国、帝国、共和国这三个不同的国家形态,帝国又根据统治阶级的不同(贵族地主、士族地主、庶族地主阶级)而分为三个阶段,相应的有不同的选才模式(察举、荐举、科举)。我觉得易中天破译了制度的密码,这比历史上那些鸡零狗碎重要的太多了。

不知道还有谁把历史讲的如此透彻而生动。

我不知道还有哪个百家讲坛节目如同品三国一样贯穿了一整年,并且火了这么久的。

我试着分析一下人们喜欢他的原因

首先易中天有正确的历史观,研究历史归根结底是为了总结古人的经验教训,从而让现代人生活的更幸福。并且用这个历史观把他的节目一以贯之,这才是最高明的。

其次他正确认识到了电视观众的特点,设计了行之有效的方式吸引观众。

第三他非常勤奋。他说讲一集品三国他要做的案头工作是5天,他要重新读相关史料,并把演讲内容全文6000-8000字写下来。

第四他的功底非常好。看过节目的应该都有感觉,易中天先生遣词造句,恰如其分;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谋篇布局,独具匠心!

第五,讲课功夫深。能把设计好的文字非常自然地表达出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功夫真是独领风骚。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易中天先生心态好。看过访谈节目的就知道他说“

有人喜欢就一定有人不喜欢,喜欢的人越多,反对的声浪就越高。电视成全了我,但是我也随时警惕电视毁了我”

宠辱不惊的良好心态,保证了他的正常表现。

有以上几点,岂能不火。“兴亡谁认定,胜败岂无凭”

我再分析下一些人不喜欢他的原因。

第一,本能反感过度流行的东西。

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总觉得言过其实。后来,机缘巧合听完了先生的节目,尤其是最后几讲,醍醐灌顶一般,被先生深深地折服了。

第二,演讲方式特立独行。我们绝大多数人如果不是百家讲坛,一辈子都不会遇到易中天这样讲课的老师,所以难免不适应。其实平心而论,易中天先生秒杀我见过的所有老师。

鲁迅先生说过:“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这也能看出来创新真的好难,其实我们应该更宽容才对。

以上

作为一个不怎么了解三国,或者只是认识程度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的人来说,品三国说的还可以。毕竟百家讲坛是面向大众的,所以必须做到俗能赏,所以有各种鄙视漂泊的评论,实际上并不客观。

当时初一的时候开始看品三国,形成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来看的书多了对三国的认识多了,就觉得其实品三国中的很多内容都不完全对,后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立认识。品三国还是写的挺幽默风趣的,而且最后易中天从历史大势来分析三国那段也算是把品三国深化了。

我觉得易中天说的有些事儿比较浅,是因为面向的受众造成的,跟小学生讲高等数学没法说,所以跟对三国认识不多的人把三国往深了说也不容易。我倒觉得不是易中天没有那个能力,比较人家大学教授几十岁的人了,键盘侠们知道的他也没理由一定不知道,只是百家讲坛那个平台就是普及性的平台。

品三国里提到吕思勉三国史话,张作耀什么的那些人的书,作为进一步了解三国还是不错的。

易中天的长处其实是讲故事。能把外行认为枯燥乏味敬而远之的东西讲的有趣,就算是一种很棒的能力了。因此就扫盲来说,还是有存在价值的,至少能够提起刚刚接触这段历史的人兴趣并对整段历史的脉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诟病的地方是,《品三国》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受个人喜好影响太大,而且分析的并不细致,部分观点也实在难以接受。再加上好书其实挺多的- - ,因此并不适合已经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阅读。

前言:

最近三国瘾又发作了,在知乎上翻来覆去各种三国回答不说,也在重看《易中天品三国》。前些日子,看到知乎上关于“如何评价《易中天品三国》的贡献”一问,看完回答,心中有些话语,不吐不快,特作此文。

《易中天品三国》的贡献是极大的。

这个贡献,不在于他在学术上提供了一个多么新颖的观点,而在于他在非常不容易的前提下,成功地开始引导大家去从正史而非演义的角度来看待三国。(我本来想说“改变”的,但没有调研过,不敢下这么绝对的前提。)

在上面各个回答中都有提及,说他只是将史书中以及近代各个史学家(易中天先生经常引用吕思勉先生和张作耀先生的观点)的说法和研究再重复一遍讲出来,并没有什么新的贡献。对于这个观点,我并不认同。因为,我们不能就事论事,还要将其大环境也纳入思考范畴。我们刷知乎,感觉人人都知道《三国演义》不足为据(况且,在知乎上也有不少人还以演义为准。),感觉个个答主都能引用这个那个史料回答。但,在普罗大众心中呢?

普罗大众当中,有许多人知道三国都是从父辈那里的床前故事中得知,老一辈的看过上美的连环画,近一辈则看过94版的三国演义。对于大众而言,从前是“闻曹操败则喜,闻刘备败则悲”,到太祖写下“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终于开始有人为曹操翻案。但是,周瑜的气量狭小,鲁肃的忠厚迂腐,诸葛亮的智计百出,刘备的哭,曹操的奸,以及魏吴两国各种文臣武将如路人甲般领便当。这些都是数百年来深入人心的形象,不是说你列几条史料就可以说改就改的。不信的话,各位可以和老一辈的人谈谈,试着说服他,其实,周瑜的气量是多么宽大,鲁肃的战略眼光是多么长远,诸葛亮其实是个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而非算无遗策的军事家,刘备乃是天下枭雄。各位试下便知,要改变这些数百年来在大众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有多么地困难。

而就这一点上,《易中天品三国》做到了,至少是做到了让大家开始重新去看待这些人物的“历史形象”而非“文学形象”。有人说这些史料和观点均无新意,我认为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须知道,易中天先生面对的是电视机前的广大群众,他们学历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手中有着一个遥控器,看着不爽就换台,几近零成本。而如易中天本人所说,人家凭什么要将这一小时,花在听一个长得又不帅的老学究在这里讲三国?所以光就这一点上,《易中天品三国》能够让普罗大众普及这些三国的史学知识,为周瑜、鲁肃、刘备翻案,还能让大家乐于接受,愿意一集一集地追下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认为,2010年的《三国》将周瑜、鲁肃、刘备复原历史形象的底气,是直接来源于《易中天品三国》的铺垫。

最后,也如同上面答主所指出的那样,在最后几集,易中天提到的士族与寒族对抗是造成魏蜀吴三国集团面貌不一的根本原因,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观点。能够在面对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还能讲出一些学术研究的观点,这就更不容易了。

有些我们以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其实在大众心中根本不是这样的。至少我不认为在普及三国史知识上,有谁造成过像易中天先生这样的影响力?(我们中山大学翻译学院的品牌活动至今还叫“译中天”,这可是8年之后,可见易中天先生当时的影响力。)我想,许多年过去后,我还是会像我父亲一样,在床头前为我的子女讲三国演义,讲关云长义薄云天,讲张翼德喝断长坂,讲赵子龙单骑救主。然后待其长大后,我再告诉他,可以再看看,《易中天品三国》。

感谢易中天先生和《易中天品三国》带给我的快乐和启发。

恰好我把易中天品三国从头到尾都看完了,一集不漏,就来说说我的感受吧。

易中天讲三国是喜欢把演义和三国志对比着来讲,很大一部分是扫盲。其次是讲一些三国志里面的事迹。

易中天讲事迹的时候也喜欢采用裴松之的手法,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列举上来。关于历史的疑点问题,他也会举例,然后引用其他历史学派的说法来讨论。

但是读史就是这么一回事,不同人的人读,肯定会有偏颇性。比方说易中天明显是倾向曹操。

因为偏颇导致他所举出的材料都带有偏颇性。

比方说有一集他质疑三顾茅庐的真实性,举出一个例子是出自裴松之的注,诸葛亮去找刘备,结果刘备只是把他当普通人处理,结果之后刘备拿草编织,被诸葛亮看到说难道将军的志向就是编草鞋吗。然后刘备叹口气说那我能怎么办呢。诸葛亮说:你认为你和曹操比何如?刘备便答:自然是比不上云云

大抵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易中天照搬不误,讲了出来,但是没有讲这篇材料的出处。

这篇材料并不是出自三国志,而是出自《魏略》。是裴松之把他补了进去,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认为这条材料不可信。

但是易中天没有提这个故事的出处,也没有谈裴松之的“不可信”意见,却直接拿来用,为了达到自己的观点,丝毫不向观众解释清楚。这个是有点误导了罢?(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但是反之他在处理对曹操不利的负面信息的时候,他就总能找出些不可信的依据了。

这种态度,也是带有偏向性罢?

总得来说,易中天最让人不爽的是,他清楚,但是他就不讲透。他在讲三国志的时候,有些很矛盾的问题,他只拿一边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当然都是有根据的,但是他就有时候故意放弃那些相左的材料,来达到他的演讲效应。

所以这是他可恶的地方,带有诱导性。

不过并不是说他就黑蜀汉,他对蜀国的将领们也是尊重滴,对诸葛刘备关羽也是承认实力滴。

但是他的观点依旧是一家之言。‘

比方说他对诸葛也是很敬重,但是我很反感他把武侯单纯定位成一个政治家,而不去承认他军事上的实力。

比方说他把蜀汉后期描写的像朝鲜一样...

他在某一集讲蜀汉的时候把姜维时期的国民政貌移植到了武侯时期。

......

当时我气得有点想掀桌。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易教授的口误也是很多滴

有些材料也有引用错滴

整个易中天讲三国最有营养的是最后几集,他点评九品中正制的时候。他的观点是三国就是法家寒门跟士族阶级的对抗。

这个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观点,虽然不知道是否拾人牙慧

----

总得来说易中天是一家之人,吸取前人的智慧。

演讲的魅力点是读史读的动情,为故事中的人物命运感叹。

没有明显的黑谁,但是绝对有倾向性。

说害人不浅也是有的。

其实现在很多人的毛病就是这里,总觉得自己听了某次演讲或是看了某篇知乎的解答,就觉得自己窥探到了几千年前事件的真相。

告诉你,你就算把史书读得再透彻,也会有不同的意见。

没有什么是“正史上”“其实”这样绝对性的东西。同样的人看到同样的材料,得出来的感受就会不一样。

所以我很反感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别人头上的。历史上的事情没有一个准话,把自己的意见当做正确答案去给被人洗脑真是害人不浅。

易中天的讲座就是观众多,并且带有偏颇性,所以有一部分观众放弃去亲自看史书,得出自己的观点,而是直接把易中天的想法当做圣经来传教。这是我觉得讨厌的地方。

但是也让一部分人对三国更了解了,这....也算是欣慰处把。

易中天对吕思勉的评价(易中天对吕思勉的评价的最新相关信息)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