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叔本华的最新相关信息)

商盟百科网 2023-08-23 09:01 131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叔本华,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叔本华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一、叔本华的这句名言

叔本华说,好书读得再多也嫌少,坏书读的再少也嫌多.所以关键是读好书,看太多的烂书是没好处的.叔本华还说,只有当我们思虑枯竭时阅读对我们才有好处.我个人认为,“开卷有益”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思想,烂书读得太多,我们的头脑就混乱了.我们小老百姓判断力本来就不是很给力,烂书读得多了,自己就会无所适从了…… 引用叔本华著作的译者韦启昌先生的一段话: 在众多西方哲学家里面,叔本华的哲学著作是以异常清晰的文字表达而独树一帜的.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叔本华的哲学为何会得到那些本身已很有自己独特思想的文学、艺术大家的欢迎,因为叔本华对人情、物理的揭示极其深刻;其洗练、精确的文字所承载着的,简直就是浑厚、天成的大自然缩影.面对叔本华作品里面晶莹剔透的人类思想精华,心有灵犀的人自然就能马上产生共鸣.但我们不能忘记,每个人首先是根据自身的素质能力对叔本华的作品作出反应.期望叔本华的高深思想能够一呼百应,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人人都能轻易了解,那还有什么只是相对而言的“高深”呢.与为数众多的假冒“哲学家”、与那些肆意玩弄词语的故作高深者不同,叔本华作品中朴素的深刻,与那些骗子的复杂的肤浅恰成对照. 结论: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我基本上只读叔本华的著作,这段时间正在看《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叔本华思想随笔》,以前看过叔本华著的《人生的智慧》,建议再看看《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 如果有读书心得或者疑问,加我QQ:1572385027,我们交流学习.。

二、说我叔本华是什么意思(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生平介绍:1788年2月22日生。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致力于哲学家柏拉图和康德著作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他的一生并不得志,在去世前几年获得声誉以前,一直过着隐居生活。1860年9月21日病逝。

1789年生于但泽(Danzig)的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他对自己的哲学也极为自负,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却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学任教时,他试图和黑格尔在讲台上一决高低,结果黑格尔的讲座常常爆满,而听他讲课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超出过三人。于是叔本华带着一种愤遭的心情离开了大学的讲坛。叔本华与黑格尔的对抗实际上是两种哲学倾向之间的较量。他失败了。因为他不属于那个时代。用叔本华自己的话说,他的书是为后人写的。事实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时代才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终于享受到了期待了一生的荣誉。

1818年叔本华发表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从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他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作出了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然而该书出版10年后,大部分是作为废纸售出的,极度失望的叔本华只好援引别人的话来暗示他的代表作,说这样的著作犹如一面镜子,“当一头蠢驴去照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见天使”。 (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辩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的境界。

叔本华死后,有关他的哲学讲座逐渐将黑格尔排挤了出去,终于报了当年一箭之仇。他一时成了德国最时髦的哲学家。

三、【叔本华的主要美术观点是什么(商盟百科网chnore.com)

叔本华是个涉猎广泛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绘画、诗歌和歌剧等等都有研究.他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的痛苦一个可能途径.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部分,他对柏拉图表示了敬意,在这里他讨论了艺术以及艺术的积极意义.他认为艺术是独立于充足理由律之外的表象,所以它能摆脱意志无处不在的诉求.而这种艺术的表象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相似之处.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为了解释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遇到的各种事物中,有些事物与另一些如此相似,如果不是因为它们的个体性就几乎分辨不了.于是就有了共相和殊相的问题,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念是永恒的,而经验世界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叔本华意识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康德的物自体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德认为知识只是在认识表象而不是自在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认识的经验世界不是真正的认识对象,只有理念才有意义. 叔本华借鉴了他们两者的思想.康德的物自体不能被完全认识但能被直接认识.意志作为自在之物,不从属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因此不是个体化地被认识.柏拉图的理念则可以在作为意志的客体化在客体化的对象中被找到.所以一切艺术就是对理念的直接把握,是理念的一个具体显示.这种把握和显示同样具有一种绝对的普遍性和超时间或空间的本质,所以它就具有这样一种能量,能将人类从永不休止的欲求中解脱出来.于是美也就具有了极高的价值.艺术家作为天才,可以把握殊相中的共相,通过理念把现象和意志相分离,这种能力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叔本华认为艺术品具有一种超时间的本质,而音乐同时具备超时间和超空间的本质,所以音乐不只是对理念的复制,它还更接近意志其本身.所以它也就具有一种更高的价值.对叔本华来说,音乐和表象世界几乎是并列的存在.但这种美都只能使人们从意志那里得到暂时的解脱,因为这种对于美的诉求只能使人陷入意志其本身的陷阱中去,所以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叔本华(叔本华的最新相关信息)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